2006-01-20 14:58
来源: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编者按:朱一贵,福建彰州人,清朝初年移民来台,住在凤山县罗汉门(今高雄县内门乡),以养鸭为生。传说只要他一竿在手,鸭群便能听其号令,乡人以此认为他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甚至称他为“鸭母王”。朱一贵为人豪爽好客,所以结交了不少英雄好汉,后来,这些人很多都成为他反清的最佳战友。
公元1721年,由于当时的台湾知府王珍推行许多令百姓怨声载道的苛政,忍无可忍的朱一贵便在那一年与好友黄殿等人商议反清大计;因为朱一贵与明朝皇帝同姓,大家便尊奉他为“中兴大元帅”,藉此以号召更多反抗清朝的人加入。
驻扎在台湾府城清朝的总兵接到朱一贵叛乱的消息,便派兵镇压。经过几次艰苦的战斗,义军占领了府城,获得兵器弹药的补充,加强了战斗力,很快就击垮了清军。才几天,朱一贵就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台南府城;七天之内,几乎全台湾(当时只有诸罗、凤山县、台湾县这三个县)都被朱一贵的大军攻陷。不久义军拥戴朱一贵为“中兴王”,并布告中外,申述反清复明的宗旨,号召全国人民,推翻清朝政权。
战败的满清官员逃回大陆之后,清廷才知道台湾发生了民变。于是派遣了大批军队前来镇压,击溃了义军,捕杀了朱一贵。
下文即是朱一贵起义的檄文,仅供研究者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
“在昔胡元猾夏,窃号神州,秽德彰闻,毒逋四海。我太祖高皇帝提剑而起,群士景从,以恢复区宇,日月重光,传之万夕。逆闯不道,弄兵潢池,震动京师,帝、后殉国。地坼天崩,椎心泣血。东南忠义,再造邦基,秣马厉兵,方谋讨贼。何图建虏,乘隙而入,藉言仗义,肆其穷凶。窃据我都邑,奴僇我人民,颠覆我邦家,殄灭我制度。长蛇封豕,搏噬无遗。遂使神明冑子,降为舆台;锦绣江山,沦于左?。乌乎痛哉!延平郡王精忠大义,应运而生,开府思明,经略闽粤。旌旗所指,喋血关河,使彼建虏,疲于奔命。则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戮力同仇,效命宗国。南京之役,大勋未集,移师东下,用启台湾。率我先民,以造新邑,遥奉正朔,永戴本朝。蓄锐养精,俟时而动。虽张坚之王扶余、田横之居海岛,史策所载,犹未若斯之烈也。天未厌祸,大星遽殒,兴王之气,猝尔销沉。然东都片壤,犹足以抗衡海上焉。嗣王冲幼,辅政非人,大厦将倾,一木难柱。以故权奸窃柄,偷事宴安,叛将称戈,甘为罪首。沧海横流,载胥及溺,茫茫九州,无复我子孙托足之所矣。哀哉!夫盛衰者时也,强弱者势也,成败者人也,兴亡者天也。古人有言,炎炎之火,可焚昆冈。是以夏后一成,能复故国,楚人三户,足以亡秦;况以中国之大,人民之众,忠臣义士之眷怀本朝,而谓不足以诛建虏者乎?不佞世受国恩,痛心异族。窜逃荒谷,莫敢自遑。伫苦停辛,垂四十载。今天启其衷,人思其旧,揆时度势,否极泰来。爰举义旗,为天下倡。群贤霞蔚,多士云兴;一鼓功成,克有全土。此则列圣在天之灵实式以凭,而中兴之运可操左券也。夫台湾虽小,固延郡平王肇造之土也。绝长补短,犹方千里。重以山河之固、风涛之险、物产之饶、甲兵之足,进则可以克敌,退则可以自存。博我皇道,宏我汉京,此其时矣。唯是新邦初建,庶事待兴,引企英豪,同襄治理。然后奖帅三军,横渡大海,会师北伐,饮马长城;捣彼虏庭,歼其丑类,使胡元之辙,复见于今,斯为快尔。所望江东耆艾、河朔健儿,岭表孤忠,中原旧曲,各整义师,以匡诸夏。则齐桓攘夷之业,晋文勤王之劳,赫赫宗盟,于今为烈。其或甘心事敌,以抗颜行、斧钺之诛,罪在不赦。夫非常之原,黎民所惧,救国之志,人有同心。敢布区区,咸知大义。二三君子,尚克图之。”
(来源:中国台湾网)
责任编辑:齐晓靖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