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历史文献  > 正文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嘉义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2006-10-18 16:37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1、嘉义

  地名由来有二说:

  1.嘉义昔称“诸罗山”,这是出自于当地的平埔族洪雅族“诸罗山”社之译音。

  2.由于本地地形诸山罗列,故原名诸罗。后因清乾隆51年(公元1786年)林爽文之乱,淡水、彰化曾先后陷落,猪罗被困,军民不屈,清高宗获悉乃于次年赐名为嘉义,以示嘉许全城军民义举。

  2、朴子

  朴子旧称为“朴子脚”,由来于当时的聚落是创建在朴子树之下,故有此称,后来则改称为“朴子”。其由来如下:

  “康熙廿六年(一六七八)半月庄林马,自鹿港将妈祖神像迎接回家奉祀,归途抵牛稠溪(朴子溪)南畔朴子树下休息时,为附近群众强求暂留供人膜拜。因妈祖发祥于朴仔树下,是以标名为‘朴仔脚’,‘脚’台语,‘下面’之意。此系民前二百三十年之事。朴子诗人杨桂山有诗道:‘大朴森森荫朴津,开基一树已归神,覃思伟绩同天后,长抱婆心护世人。’说明朴子与朴树有关。”

  (邱奕松,民81,美哉嘉义,嘉义县政府 出版)

  3、布袋

  1.布袋昔称为“布袋嘴”,因为布袋位在盐水溪口之北,以前环抱一个内湾,布袋就位在此内湾北岸突出的尖嘴上,故有此称,后来则改为“布袋”。

  2.布袋地名缘起于外绕沙嘴,深居舄湖内,似布袋状而得名。昔称“布大瑞”讹传为“布袋嘴”,骚人墨客称为“岱江”,也是日据时地方士绅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号,以布袋延用至今。但“冬港”应为布袋最原始名称,昔亦称松仔港、蚊港、布袋嘴等。称“松仔港”的原因是因台湾厦门交通,以布袋为快捷方式,附近海水浴场寿岛之松树,苍郁青翠而得名。称“蚊港”的原因是港边蚊虫为虐,六月间风平浪静之际,更猖獗而有蚊港之称。

  (邱奕松,民81,美哉嘉义,嘉义县政府 出版)

   4、大林

  “大林”旧称为“大莆林”,此地名之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系指本地在开垦初期乃为广大的森林地带,故有此称;另一种说法为往昔此地有来自潮州府大埔之林地的移民,而有此称。后来才改为“大林”。

  5、民雄

  民雄旧称为“打猫”,“打猫”之地名是原来当地洪雅族打猫社的旧址,民国九年时,将“打猫”改为音近似日语之“民雄”,沿用至今。

  6、溪口

  本地旧称为“双溪口”,这是因为以前本地的聚落是建在石龟溪与三迭溪两溪的会合处,后来则改称为“溪口”。

  7、新港

  1.“新港”之地名即是指一个新开发的港口,这是指在清乾隆年间,原住于笨南港之大批漳州人,为了躲避洪水及漳泉械斗之害,移居于此,久而久之,形成了街肆,发展成一个大市镇,而有“新港”之称。

  2.新港原称“麻园寮”,因乾隆初叶(一七四六前后)遍地胡麻丛生,因而得名。全乡地势平坦,早期因笨港溪(即今北港溪)泛滥,笨港市镇被水冲毁,部份居民及沿笨港街官署迁徙此地,形成市镇,改称笨新港,后来以“笨”字不雅,而只称“新港”。

  (邱奕松,民81,美哉嘉义,嘉义县政府 出版)

  8、六脚

  六脚原名“六家佃”,相传明永历八年(一六四五)闽漳龙溪县人陈士政等人招佃农六家户人入垦,“家”台语与“脚”相似,附近居民遂以“六脚佃”相称。后来则改称为“六脚”。

  (邱奕松,民81,美哉嘉义,嘉义县政府 出版)

  9、东石

  本地在清嘉庆末年,有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东石居民来此,开辟鱼塭,并在港湾内养牡蛎为生,他们将原来故乡的地名移植来此,也就称此地为“东石”。

  10、义竹

  义竹旧称为“义竹围”,而“义竹围”是由“二竹围”更改过来的。“二竹围”之由来,即是指第二个环植竹树之村庄,因为在本地的西南方尚有一处环植竹树之村庄,称为“头竹围”。因为该地近海,冬季风力强,村民多植竹树为墙,以防飞沙及御盗。后来则改称义竹。

  11、鹿草

  鹿草旧称为“鹿仔草”,这是因为往昔该地为鹿仔草茂生之地,故有此称,后来则改称为“鹿草”。据《台湾府志》载:“鹿仔草即楮树也,以其枝叶为鹿所嗜,因名之。”

  (邱奕松,民81,美哉嘉义,嘉义县政府 出版)

  12、太保

  本地旧称为“沟尾庄”,是王得禄的故乡,王得禄曾经平定了林爽文之乱,收复诸罗,后来也平定了蔡牵之乱,而被诏认为浙江提督。在其病老还乡之后,清廷加封为“太子太保”之衔,当地的人便将原沟尾庄改称为太保庄,“太保”就成为本地的地名。

  13、水上

  水上旧称为“水堀头”,这是因为本地恰位于水圳之源头,后来则根据原意,改称为“水上”,亦即是位于水圳上源地带的地方。

  14、中埔

  “中埔”之地名由来是与本地南南东方之顶埔及东北方竹崎乡境内之内埔之相对位置而言。“埔”即是未垦之荒地。

  15、竹崎

  地名缘起于全乡大部份为山坡地形,又多竹林,经砍伐开垦后,遍处留存许多竹头,因此称为“竹头崎庄”。民国九年改称竹崎。

  (邱奕松,民81,美哉嘉义,嘉义县政府 出版)

  16、梅山

  梅山旧称为“梅仔坑”,因为本地位于倒孔溪南岸的宽阔坑谷内,而且这一带往昔是以梅花著称,故有此称。后来则改为“梅山”。

  另有一说为:本地位处山脚地带,为行旅必经之地,有人在溪畔筑屋,贩卖“米糕粥”,闽人称粥为“糜”,乃称本地为“糜仔坑”。

  (邱奕松,民81,美哉嘉义,嘉义县政府 出版)

  17、番路

  “番路”之地名由来于本地恰位于通往阿里山曹族番社的要道之上,故有此称。

  18、大埔

  大埔昔称“后大埔”,因为在台南县东山乡境内,有较早形成之大埔庄,因此本地之大埔改称为后大埔,台南县者称为前大埔,以资区别。“大埔”是潮州府下的县名,因为本地初期的入垦者,大多从潮州府之大埔而来,移民们便将原乡的地名移植于此,后大埔于民国九年时改称大埔,而沿用至今。

  19、阿里山

  本乡原名吴凤乡,为纪念康熙末年阿里山通事吴凤而取之名。民国七十年改称为“阿里山乡”。

  大林 大埔 中埔 六脚 太保 水上

  布袋 民雄 朴子 竹崎 吴凤 东石

  梅山 鹿草 番路 新港 溪口 义竹

  镇域在嘉南平原之北部,石龟溪、三迭溪之间,东部为嘉义分割台地之一部分。大林昔作大莆林街,因开垦初期一带为广大森林地带故得名。又云因往昔此地有来自潮州府大埔者之林地,故名。

  乡域在嘉义县之东南角,地当曾文溪上源,为阿里山山脉西侧并行南北雁行状纵走之大尖山山脉地域。大埔原称后大埔,因在台南县东山乡境,有较早期形成之大埔庄,因此本地之大埔改称为后大埔。台南县者称前大埔以资区别。大埔系潮州府下县名,因初期入垦者以客藉为主,乃以其家乡地名移植于此。后大埔于民国九年改称大埔;光复后袭用于乡名。

  乡域分布在嘉义县东南部,北自赤兰溪,南至沄水溪间。其最东部有阿里山西部南北纵走之雁行状山脉,更西即番路冲积扇。本乡乡名取自乡治中埔村。中埔地名由来对于乡内南南东方之顶埔及东北方竹崎乡境内之内埔之相对位置而命名。埔即未垦之埔地之意。

  乡域分布于嘉南平原中部,北港溪与朴子溪间。乡名由来于境内六脚、六南二村之旧名六脚佃,民国九年改称六脚庄,光复后援之称六脚乡。明永历八年(公元一六五四年)漳州府龙溪县杨巷摘及陈士政二垦首,率众入垦于乡境,此地分予六个佃农耕垦,故得称。

  乡域在嘉南平原之北部,朴子溪以南地域。乡名由来于乡治太保村。按太保旧名为沟尾庄,系王得禄之故里。王得禄于林爽文之役,募勇随总兵柴大纪收复诸罗,清廷授予千总。嘉庆年间平定蔡牵之乱有功,诏任浙江提督。道光二二年(公元一八二二年)以病乞回乡,十八年加太子太保衔,里人将原沟尾庄改称太保庄。

  乡域在嘉南平原中部,八掌溪之北,东南端为嘉义分割台地盘结地域。乡名得自水上村之旧名水堀头街,民国九年取其意改称水上庄,因在水圳之上源地带故名。

  镇域位于嘉南平原之中部,鹿草溪下游南至八掌溪,西濒台湾海峡之地域。镇治在鹿草溪南岸,西南临盐田地带。布袋昔称布袋嘴,因在盐水溪口之北,内环抱一内湾,状如布袋在其北岸突出尖嘴上,故名。民国九年改称布袋,光复后沿袭之。布袋昔为滨外一小沙洲,其东方隔海为冬港,即今之新岑里(旧名前东港)。后因海岸西展,终于与陆地相连。

  乡域在嘉南平原之北部,三迭溪与朴子溪(牛稠溪)之间,东部为嘉义分割台地之一部分。民国九年将打猫街依其闽南读音易以日语读音近似之民雄(Ta-mio)。打猫系洪雅平埔族打猫社旧址,传一带为明郑时期设镇屯田之处,康熙年间之田契已有打猫街之地名出现。

  镇域在嘉南平原北部,朴子溪(牛稠溪)以南至荷苞屿排水路两岸地域。镇名取自镇治所在地名。朴子街区位于朴子溪南岸滑走坡,昔称朴仔脚,民国九年改旧称朴仔脚街为朴子街,光复后沿之。朴子脚之地名,由来于聚落创建于朴子树之下,故得称。朴子脚街在康熙年间,系位于牛稠溪口之河口港,称为猴树港,其南为荷苞屿大潭(舄湖)之潮汐口,可从此经青峰关出海或航行,抵达倒风港舄湖与台江舄湖内各港。

  乡域分布在嘉义县之东方,朴子溪(牛稠溪)及其上源赤兰溪两侧地带,其东界有阿里山西部南北雁行状纵走之山脉,高度达一千公尺以上;其西麓为嘉义分割台地,更西即番路冲积扇。竹崎旧名竹头崎庄,因上坡处有竹根,故得称。民国九年改称竹崎庄,光复后沿袭为乡名,乡治在竹头村。

  在嘉义县最东方,境内为阿里山山脉盘结地区,其最东端伸至玉山山脉之主峰部分。日据时期属嘉义群蕃地,为曹族分布地域。光复后设乡,以康熙末叶阿里山通事吴凤之名为乡名,并无吴凤之村庄名。乡治设在来吉村,自称Rarachi,来吉系其译音,清代称流流柴社,亦出自译音,其原意不明。

  乡域分布于嘉南平原中部,地当北港溪、朴子溪之出海处。乡名得自现东石村之旧名顶东石庄。东石位于朴子溪口之北岸,明末清初,仍末浮覆,为猴树港外之潮汐台。嘉庆末年,有泉州府晋江县东石之移民抵此,在浮覆地辟渔塭,在港湾内养牡蛎维生,而将故乡之名移植于此。

  乡域在嘉义县之东北部,境内最东部为阿里山山脉西侧并行之雁行状山地大尖山脉;其西麓为梅山分割地,境内有石龟溪、倒孔山溪、三迭溪西流,清水溪北流。梅山旧称梅仔坑,因在倒孔山溪南岸,宽阔坑谷内,一带以梅花著称故得称。民国九年改称小梅;光复后更改为梅山乡。

  乡域在嘉南平原之中部,八掌溪以北地域。乡治在鹿草村,旧名鹿仔草庄,民国九年改称鹿草庄,光复后乡名沿袭之。往昔该地为鹿仔草茂生之地,因以名。按鹿仔草是桑科落叶乔木,其叶卵形,先端尖,缘作锯齿,学名BroussonetiaKasinoki。依据《台湾府志》:“鹿仔草即桩也,以其枝叶为鹿所嗜,因名之。”

  乡域在嘉义县之东方,赤兰溪、曾文溪上源,该地为阿里山山脉西侧南北雁行状纵走之大尖山山脉地区。地名由来于地当通往阿里山邹族番社要道之上,故得称。民国九年将番仔路庄改称番路庄;光复后沿袭之,乡治在番路村。

  乡域在嘉南平原北部,北港溪之南,朴子溪之北。民国九年将新港街改称为新巷庄,以与台东厅之新港庄(成功镇)有所区别;光复后恢复新港之名。乾隆四十七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发生漳泉分类大械斗,波及笨港街(今北港),且笨南港溪洪水冲毁店屋,于是原居笨南港之大批漳人避难东迁至此,形成一街肆,未几发展成一大市镇,百商云集,因此谓之新港。

  乡域在嘉南平原北部,北港溪、石龟溪之南。旧称双溪口庄,民国九年改称溪口庄,光复后乡民沿之。双溪口之地名由来于石龟溪与三迭溪会合处所建村庄故名。据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嘉义管内釆访册双溪口街于道光年间发展成街肆。

  乡域在嘉义县之西南隅,嘉南平原中部近海处,乡域位于八掌溪之北,鹿草溪之南。以乡治所在地义竹为名,二竹围更改义竹围,民国九年改称义竹。义竹区在八掌溪,义竹围之由来,即第二个环植竹树之村庄,按西南相距约一.五公里处即头竹围。该地近海,冬季风力强,村屋多植竹树为墙以防飞砂及御盗。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