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历史文献  > 正文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宜兰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2006-10-18 16:37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1、宜兰

  宜兰旧称“噶玛兰”或是“蛤仔难”,这些名称都是翻译自原来居住于宜兰平原上的平埔族噶玛兰族的族名,后来到了清光绪元年,在此设县,县名即是在原来的“兰”字上,加上“宜”这个文雅的字,成为宜兰县,而一直沿用至今。

  2、罗东

  “罗东”这个地名是出自于平埔族的译音,由于相传此地境内的路上有一块形状类似弥猴的大石头,而平埔族人称猴子的语音就类似“罗东”两个字,所以就命名此地为“罗东”。

  3、苏澳

  传说在清嘉庆年间,有一个名为苏士尾的人,首先率领壮丁来此地开垦,因此就以其姓“苏”字,再配以这边的地形,是属于一个位于水边弯曲之地的“澳”字,命名此地为“苏澳”。

  4、头城

  在清嘉庆年间,首先入垦兰阳平原的吴沙,最先在此地建筑土城来防御番人,因此就取名为“头城”。

  5、礁溪

  礁溪的“礁”字,台语的意思为“干”的意思,这是因为这附近的溪谷中,通常都是水量稀少,有时甚至呈现干涸的状态,所以就称此地为“礁溪”。

  6、壮围

  当年吴沙率领壮丁来宜兰开垦,吴沙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父志,来此地拓垦,在开垦完成之后,其子为了酬谢壮丁门帮助开垦的辛劳,就将此地划分为壮一、壮二……壮七等,赏给壮丁,后来统称此地为“壮围”,成为今天的地名。

  7、员山

  由于此地的东边有一座孤立的圆形山丘,所以就称此地为“员山”。

  8、冬山

  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此地的南方有一座形状类似冬瓜的山,所以称为“冬山”;另一种是说,五结乡利泽村的人利用冬山溪运送冬瓜来此地贩卖,所以称此地为“冬山”。

  9、五结

  “结”是指以前开垦时的一种结首制度,亦即当有一地方由许多人开垦完成后,会把垦地划分次序,如一、二、三……等几份,再由开垦者用抽签来分配。而此地在开垦之后,划分为中一结、中二结、顶三结、……下五结等聚落,因此后来就称此地为“五结”。

  10、三星

  因为此地靠近三星山,所以就以山名为地名,称为“三星”。

  11、大同

  此地本来称为太平乡,是因为境内有太平山的缘故,后来改为“大同乡”,则是取自三民主义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12、南澳

  由于此地本来是泰雅族之南澳社的居住地,所以称此地为“南澳”。

  宜兰县初名“蛤仔难”,又称甲子兰、蛤仔兰、噶玛兰、兰阳,古时宜兰为平埔族噶玛兰族三十六社的聚居之地,早期为偏僻蕞尔的丛林荒野。直到清乾隆年间,才逐渐有汉人来此。嘉庆元年(1796),吴沙率移民进入噶玛兰武装拓垦,奠定了以后开发的基础。嘉庆十五年(1810)年纳入版图,十七年划淡水厅三貂溪南地(旧噶玛兰地)新设噶玛兰厅,归台湾府管辖,置厅治于五围,即今之宜兰市。光绪元年(1875)改厅为县,称宜兰县,为今名之由来。

  三星 大同 五结 冬山 壮围 宜兰

  南澳 员山 头围 礁溪 罗东 苏澳

  是兰阳溪出山谷注入宜兰平原的地方,原名“叭哩沙喃”,是平埔族语的译名。日治时期将庄治迁到三星山麓后,改为今名。

  位于宜兰县西南隅,地当兰阳溪中、上游地带,本乡在日据时期为罗东郡山地,为溪头群泰雅族之分布地。光复后,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新设浊水乡,因兰阳溪旧名为宜兰浊水溪,乃以溪名为乡名。三十六年一月,以境内有太平山取以为名,改称太平乡。又于四十七年七月因乡名与台中县太平乡相同,改名为大同乡。

  宜兰一结、二结、三结、四结、五结……等地名乃是依据拓殖团体的结首分段之数,或依其顺序命名。“结”就是“结约”。

  由于境内有座状似“冬瓜”的山,一般乡民称为冬瓜山,因而取名“冬山”。

  壮围,是由民壮围堡所取的庄名。所谓民壮围是于嘉庆年间,因吴沙为酬谢参加开垦的民壮而命名之地。如今有壮一、壮二、壮三、壮四、壮五、壮六、壮七等的地名是在当时民壮分布的土名。

  位于兰阳平原中央偏北,旧名五围,为吴沙率众在兰阳平原武装拓垦建立的第五个据点,即今之宜兰市。

  是泰雅族分布的山地乡,也是宜兰县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乡镇。因在县内最南端,又有渔港澳,故取名为南澳。

  本乡位于兰阳平原的西南部,员山与圆山同义,因乡内有一凸出山丘,故名。

  旧名“头围”,系嘉庆元年吴沙率众至兰阳平原武装拓垦,初次筑土围城做根据地之所在,因此有“开兰第一城”之名。

  礁溪乡位于宜兰县之东北隅。礁是干之义,礁溪是指浅濑,或者是水干涸变成河原之地,也就是没有水的河之义。此地附近有温泉涌出。

  据传漳州人游飞龙等人披荆拓垦时,罗东乃是一片茂密的丛林,有猿猴群居其中,平埔族人称猴子为“老懂”,后来汉人入垦后,便顺着这个发音,取名为“罗东”。

  苏澳镇位于兰阳平原之南端。嘉庆年间,有垦首苏士尾者,统领壮丁入垦现苏澳街区西方一带。今地名之“苏”字,即取其姓,“澳”字取聚落在岸边靠水弯曲的地方,因以名。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编辑:齐晓靖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