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历史文献  > 正文

《台湾地名解说集锦·台中县各乡镇地名之由来》

2006-10-18 16:37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字号:     转发 打印

  1、丰原

  丰原旧称为“葫芦墩”,本地原属于平埔族拍宰海族岸里社的居住地,“葫芦墩”是他们对本地之称呼的译音。清末年间,刘巡抚以其地物产丰饶而称为富春乡,亦称为小苏州。民国九年(大正九年)由于本地所产之米质极佳,是本地的特产,就将原地名改为“丰原”。至于“葫芦墩”的由来,说法有二:

  本区早期为平埔族部落,族人叫“泰雅尔洞”,其音与葫芦墩颇相似,传为其转音而来。

  丰原市境内有屯脚、屯头、屯身三小丘,形似葫芦而得名。

  (台中县乡土史料——耆老口述历史,民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编印)

  2、后里

  本乡旧称内埔乡,早期发生聚落处称“屯子脚”,分屯顶、屯下。后因避免与屏东县内埔乡同名而改称后里乡。乃因为本地的聚落是创建于平埔族麻薯社之背后,故称“后里”。

  (台中县乡土史料--耆老口述历史,民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编印)

  3、神冈

  因为本地最初的移民大多来自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的“神冈社”,故称此地为“神冈”。

  4、潭子

  “潭子”旧称为“潭仔墘”,因为创建聚落于柳川上游凹岸侵蚀坡的深水岸边,故有此称,后来才改为“潭子”。

  5、大雅

  大雅昔称为“坝雅”或“埧雅”,这是因为本地是河坝草埔之一部份,客家语称为“坝仔”,与台语之“埔仔”同义,民国九年才改为“大雅”。

  6、大里

  “大里”旧称为“大里杙”,系出自当地平埔族洪雅族之社名的译音,民国九年才改称为“大里”。

  7、雾峰

  雾峰旧称为“阿罩雾”,其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本地聚落建在凤山山麓,晨间经常浓雾笼罩,故有此称;第二种说法是认为“阿罩雾”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译音,按台湾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属番社之译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国九年时,改称为“雾峰”。

  8、太平

  太平昔称“鸟松头”,因为建庄地入山口福德祠旁有一棵大的鸟松树(榕树之一种),故有此称。

  “太平”地名的由来有二说:

  1.本地原属于洪雅族的居住范围,在清乾隆年间,就有汉人来此开垦,开垦初期,与洪雅族常发生冲突,汉人受害严重,所以在刚建立村庄时,就冀以太平之愿望,故命名为“太平”,后来就将此地改称为“太平”。

  2.日据初期日军推进到东兴堡,准备进攻鸟松头时,有一位当地人名叫“何锦成”,在半路迎接带路,而太平当地人都很善良,要反抗的民众也都逃走了。日军指挥官说:“此地真是大平”,日据后便命名为“大平”,光复后才改成“太平”。

  (台中县乡土史料——耆老口述历史,民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编印)

  9、乌日

  乌日以前称为“湖日”或是“凹入”,这是因为本地的地势较低,境内为猫罗溪、乌溪、草湖溪、旱溪等溪汇入大肚溪的地方,地势呈现凹入的情势,故有此称,后来改称为乌日。

  10、大甲

  本地以前是道卡斯族各社的居住地。大甲之地名即自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称Taokas译过来的。闽南语“大”之读音Tai或Ta;“甲”为Kah并为Ta-kah,与Taokas近音。

  (台中县地名沿革专辑第一辑,民82,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印行)

  11、清水

  清水旧称为“牛骂头”,这是译自本地的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牛骂头”社,民国九年时,鉴于该地有良质泉水“埤仔口泉”之涌出,乃更名为“清水”,光复后沿袭至今。

  12、沙鹿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沙鹿”社的居住地,故有此称。

  “沙辘”系本镇旧称,原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辘社(Salach)活动范围,清代称回马社或迁善社。民国九年改称沙鹿,沿用至今。

  (沙鹿镇志,民83,沙鹿镇公所 编印)

  13、梧栖

  梧栖之地名是由“五汊”演变而来的。据道光中叶(1832)周玺撰彰化县志山川图作“五汊港”;同治年间(1862-1874)纂成的台湾府舆图纂要仍作“五汊港”;至光绪年间修成的台湾地舆全图则作“梧栖港”,可窥知清道光年间是通称“五汊”而不作“梧栖”。因梧栖地当牛骂头溪口小型三角洲上,五个扇状分流水汊处,故得称。后由“五汊”谐音雅化而得之后的“梧汊”、“梧栖”、“鳌西”。“鳌西”地名由来的另一说法:因梧栖镇位于大甲、大肚两溪之间,两水会合鳌山(即今清水牛骂头山),所以昔日地名为“鳌西”(即鳌峰山之西端)。

  (台中县地名沿革专辑第一辑,民82,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印行) (台中县乡土史料——耆老口述历史,民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编印)

  14、外埔

  在日据时期,今天的后里乡统称为内埔,而在其西边之本乡则括称为外埔,“外埔”就成为本乡之地名。

  15、大安

  本乡因大安港而得名。大安港的旧名,在明末称之为“海翁窟港”,(海翁即为鲸鱼),清朝时称为“螺丝港”、“劳丝港”等,是因螺壳上之回旋纹,譬喻船只之出入航道绕转之状。至于有大安港之称是因为本港可以让船只安全的停泊而得名。

  (大安乡志,民78,大安乡公所 编印)

  16、龙井

  龙井以前称为“茄投”,可能是平埔族社之译音地名,后来则改称为“龙井”,这是取自于今龙泉村之旧地名“龙目井”,因为当地沙田路之清水祖师庙“龙泉岩宫”前有一古井而命名的,后来则改称为“龙井”。

  17、大肚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大肚社的所在地,故命名为“大肚”。

  18、东势

  东势最早叫“板寮”,意思是木工做木板的工寮。后改为“东势角”则有二说:

  1.是因为对当时的丰原人来说,“板寮”只不过是在丰原东方偏僻地区的一个部落,所以就叫做“东势角”,是指东方的角落。日人刚到台湾时亦取用“东势角”的地名,之后才把“角”去掉,改为“东势”而沿用至今。

  2.是由于本地的地势向东方伸张,因此自古就有此称。后来才改称为“东势”。

  (台中县乡土史料——耆老口述历史,民83,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编印)

  19、石冈

  本地以前称为“石岗仔”,石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为大甲溪在此纳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状如瓮缸,里面满布粗石,故有此称。后来才改称为“石冈”。

  20、新社

  本地以前称为“新社仔”,是平埔族巴宰海族之朴仔篱社的分布地,“新社”之由来,可能是曾经有平埔族人在此创建新的聚落而有此称。

  21、和平

  本乡在日据时期是泰雅族的分布地,并没有庄名,光复改称为和平乡,乃是以四维八德中之“和平”为乡名。

  大甲 大安 大肚 大里 大雅 太平

  外埔 石冈 后里 沙鹿 和平 东势

  乌日 神冈 梧栖 清水 新社 潭子

  龙井 丰原 雾峰

  镇名由来为往昔道卡斯平埔族(Taokas)之族名译音。闽南语“大”之读音为Ta,“甲”为Kah,并为Ta-Kah,与Taokas近音。

  乡名“大安”出自往昔境内港口名,该港因可安全碇泊,故名大安港。昔亦称海翁港或螺施港,前者因有鲸鱼栖息故也,后者因其港面状如螺旋故以名。

  大肚乡名由来于以前拍布萨(Papora)平埔族社名Tatuturo的译音。汉人移民在此地的开辟,可溯及荷兰时期王田设置,至明郑时期为营镇屯田之地,今仍留有王田、营盘、营埔等地名可左证。

  地名大里可能译自平埔族社名之译音字,往昔为洪雅平埔族(Hoanya)散居之地,杙即往昔有舟楫之便,竹筏从大肚溪溯至此,因流水急,设杙椿于岸,以系筏故附杙字为地名。

  大雅乡昔日为拍宰海平埔族岸里社群之阿河坝荒埔,初称为“坝雅”或“埧雅”,意为阿河坝之荒埔地,按客家语之“坝仔”相当于闽南语之“埔仔”。坝雅之地名至民国九年改称大雅。

  乡名原称乌松头,因创建村庄于二棵大乌松树下,而得名。移民此地汉人曾因垦地与平埔族发生冲突,番害频繁,成庄后寓太平之愿望,改称太平。民国九年改称大平,光复后再恢复为太平。

  乡名“外埔”系一括称,指在外方(西方)之荒埔地,与在内方(东方)后里乡之括称“内埔”区别之。外埔地方昔日为平埔族分布地。

  石冈原称“石硿仔”,由来于分割金星面河阶地北流的二溪,在石冈仔之南会和,其谷口开宽之状似缸,且布满石头,故得称。按「硿」为台字,意大陶缸,闽南语作瓮缸或瓮硿。石冈地区昔日为拍宰海平埔族(Pazeh)朴仔篱社群Varutto分布的领域。

  本乡原称内埔乡,因布外埔乡之内方(东方)故得称,后与屏东县内埔乡同名,于民国四十四年改成今称。后里的地名来源为创建村庄于拍宰海平埔族麻薯旧社(Paze-uamisan)之背后(东北.方公里),故称为后里。

  地名译自拍布萨平埔族(Papora)自称社名Salach,称作沙辘。康熙61年(1722)御史黄叔璥、吴达礼,巡按北路平埔番至沙辘社0而返,从此亦称“回马社”。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连十余平埔族倡乱,攻打彰化县城,沙辘社亦参与之,之后被清军剿平,改名为“迁善社”。民国九年故称沙鹿。

  和平乡清代至日据时期,列为不设街庄界外番地,系泰雅族北势群及南势群之分布地,光复后民国三十四年底,改属台中县东势区和平乡,于民国三十九年底,改为台中县和平乡。

  乡名原为东势角,意为在东方向边际处的聚落,为往昔樵夫们出入伐木材之地,初称匠寮或寮脚。地名因其位置,从初期移民入垦之葫芦墩、石冈、土牛、石围墙、石壁坑等村庄而言,在其东方向之处,因得名。按客语“势角”与闽南语之“角势”同义,意所向之角落地。民国九年删去角字改称东势。

  乡名乌日或作湖日,其由来有云出自平埔族语之译音;或谓一带地势低洼,筏仔溪至此,划一大圆弧注入旱溪,谓支流,聚落适在尖嘴状地域,夹在两溪间地势凹入处,盖凹入之闽南语音Au-jit与乌日读音'o-jip近,即以“凹入”之谐音字“湖日”或“乌日”为地名。

  神冈在清代称为“新广”,神冈为其谐音字,最早入垦者为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神冈社民为主体,其所建的村庄称为神冈庄,彰化县志取其谐音作新广庄,是否以广东省人新建之村庄,故称为新广庄,缺乏资料左证。日据时期一直沿用神岗区、神岗庄,民国九年始改为神冈。

  地名出自五汊港的谐音字,因梧栖港在牛骂头溪入海分汊,因溪口开为五汊,故初称五汊港,彰化县志作五叉港,后来以同音雅字,改为梧栖港。

  清水原称牛骂头,出自拍布萨 (Papora)社名Gomach之译音,民国九年因牛骂头街有良质泉水“埤仔口泉”之涌出,水质清澈,故更名为清水。

  乡名由来于境内有拍宰海平埔族(Pazeh)迁移新建之社名。新社昔称新社仔,一带为拍宰海朴仔篱社群山顶社(Santonton)社域,为平埔族受汉人入垦压力所逼,山顶社人未入埔里前,一度迁居新建之小聚落,故以名。

  地名由来于建立聚落于柳川(邱厝仔溪)上游段凹岸临深水处,闽南语水道中深水处惯称为“潭”,在水之际称“墘”,故潭仔墘即谓深水河岸边的村庄,至民国九年改称潭子。这一带昔日为拍宰海平埔族阿里史社(Rarusai)地。

  乡名原称“茄投”,地名由来不明,今名龙井出自今龙泉村龙目井巷之古“龙目井”,民国九年改称龙井。

  丰原原称葫芦墩,系拍宰海(Pazeh)Haluton社的译音汉字,民国九年才改今名。

  以前称作阿罩雾,地名出自平埔族社名Ataabu的译音字,初称猫罗新庄,盖在猫罗堡内新形成之村庄,后改阿罩雾庄。地名由来另一说,为其东半丘陵地带经常有雾笼罩,取其意而命名。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