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16:37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1、新营
地名由来于明郑时期在此设镇屯田。初期因有屯办何积善等人在盐水镇之旧营里屯垦称为“旧营”,故与之对称为“新营”。
2、盐水
地名以前叫做盐水港,在明郑时期称为奎庄。在清雍正九年辟为岛内贸易港。潮满海水可及,故与稍北的淡水港对称为盐水港。因为以前港道环绕街区,形成弯曲状,有如半月,所以盐水港又称为“月津港”或月港。
3、白河
白河街区旧称为店仔口街,因为白水溪穿流于石灰岩山区,水色白浊,所以改称为白河街。
白河旧名“店仔口”,由来是在清乾隆年间,白河是往当时已非常繁荣的商业中心“下茄苳”的必经之路,因此有一吴姓的异乡人于现在市场的十字路口结庐卖凉水茶点,提供行人休憩场所。店仔口指的就是草庐的门口。后来改称“白河”的理由是地方人士以“店仔口”不雅,而境内有白水溪从东绕南而西,环村而流,乃以“白河”为名。光复后改为“白河镇”。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4、柳营
地名由来有二说:
1.柳营旧称为查亩营(台语),即明郑时期女宿镇的屯田之地。今柳营之名,应起自明郑陆军镇名柳宿镇,柳宿镇可能与女宿镇毗邻而屯,故名。
2.柳营昔称“查亩营”,即勘查田亩之营部。“查亩营”的地名沿用至民国九年(日据大正九年)。后因本地居民以刘姓居多,刘、柳同音,乃改名为“柳营庄”,光复后改设“柳营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5、后壁
后壁旧名为后壁寮,意思就是在后方的寮舍。
6、东山
东山从前是平埔族洪雅族哆啰嘓社所在地,后来汉人渐增,开垦于此,形成哆啰嘓庄。后来改称番社街,光复后又鉴于其名不雅,因其在新营东方之山区,所以改称为东山。
7、麻豆
此地以前是平埔族西拉雅族麻豆社址,是台南市附近四大平埔族社之一。
8、下营
下营地方是明郑时期设镇屯田之地的旧名,依据屯营之相关位置,所以有顶、中、下之别。
9、六甲
地名之由来,相传为郑成功参军陈永华驻军在此开垦荒地,最初依据开垦面积取名有二甲、六甲、七甲等村。六甲位居中心,故取名为“六甲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0、官田
官田旧称为官佃,是荷据时期王田之所在地,到了明郑时期改为官田,招募移民来垦,耕者为官佃,民国九年改为今称,沿用至今。
11、大内
乡名取自大内村的旧称大内,以前移民先建北方一小庄称顶庄,东南方为内庄,因为此地在内方庄,所以得名。
三百余年前,杨氏两兄弟由漳州府龙溪县迁来。长兄名杨内,住在“内庄”。弟弟名杨石,住于“石仔濑”,总称为“内庄”。光复后改为大内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2、佳里
佳里原为平埔族西拉雅族萧垄社之社域,民国九年取境内地名佳里兴之佳里,改旧称萧垄庄为佳里街,光复后沿袭为乡名。
13、学甲
学甲即平埔族西拉雅族番社之译音地名,有一说为学甲即史椰甲社。
14、西港
地名由来有二说:
此地东方约三公里处,有直加弄港(今安定),因相对位置关系,本地乃取名“西港仔”。
此地昔日大部均属海埔,西港是滨临汊港,因位于后营之西,故称之。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15、七股
地名由来有二说:
1.七股原称为七股寮,清道光年间有十六股首招佃开垦此地。七股寮即当时由七股首招来的佃户所筑茅寮的地方,后来发展为村庄。
2.据传此地形成海埔新生地后,有从福建省来台的七名移民,他们连袂前来共同垦殖一鱼场,名曰“七股塭”,此后就一直沿称“七股”。
(台南县乡土教材,民84,台南县政府 出版)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