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16:37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1、花莲
在花莲溪口一带,由于外海港湾有黑潮暖流由南向北流,碰到凸出的海岸地,溪水注入和海浪冲击形成“洄澜状”,汉人见了,就把这处海港叫做“洄澜港”;由于台语“洄澜”和“花莲”发音相近,清代时雅化为“花莲港”,日据时期简称“花莲”。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373)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0)
2、凤林
地名由来有二说:
1.旧称“马里勿”,为上坡之意。早期森林茂密,木兰绕树生长就如凤鸟展翅,汉人来开垦就命名为“凤林”。
2.另一说法是由于清代属台东直隶州“奉”乡,“奉”与“凤”同音,且位于“西凤林山”东麓地区,南有“凤”信村,北有“林”荣村,故位在中间交通要站称为“凤林”镇。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395)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9)
3、玉里
旧称“璞玉阁”,一说是阿美族的译音,意义为灰尘,因秀姑峦溪纵贯境内,若久不下雨则溪水干涸,风吹沙土灰尘蔽日。二说是出自“派派可”之译音,阿美族称“蕨”为派派可,本地以产蕨得名。三说为此地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阁”楼街道,故称“璞玉阁”。日据时期简化地名,因“璞”是未磨之“玉”,故改称“玉里”。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387)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4)
4、新城
昔日泰雅族称新城一带为“大鲁宛”,汉语译做“哆啰满”。清嘉庆年间,淡水厅吴全率领所募到的民众到此垦荒,太鲁阁社民屡出攻击,就筑城防御,取名“新城”。在公文首见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闽浙总督沈葆桢,奏准开筑台湾后山三路,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罗大春筑北路自宜兰、苏澳至花莲,路通后移民在此地建立新聚落,故命名为“新城”。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94)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4)
5、吉安
清代此地为阿美族崇爻九社之一“竹脚宣社”的所在地,日据时期称为“七脚川社”,后有日本移民于此,称为吉野村,台湾光复后设“乡”,因吉野二字含有日本语意色彩,且为求各族和平共存“吉”祥“安”定,故称“吉安乡”。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03)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6)
6、寿丰
本乡旧称“里闹”,泰雅语丛林之意,后来为阿美族狩猎地。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罗大春筑北路自宜兰、苏澳至花莲,在奇莱山一带有一小山北侧天然湖泊,潭中有许多鲤鱼,称之“鲤鱼潭”,潭南方的小山称“鲤鱼山”,寿丰位于鲤鱼山南端,故又称“鲤鱼尾”。台湾光复后取附近的“寿”村及日据时期日本移民村“丰”田村之寿丰二字,合称“寿丰乡”。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14)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58)
7、光复
这一带为阿美族马太鞍社域,到了民国二十六年,日人改马太鞍为上大和。光复后有鉴于大和为日本上古国名又为其民族名,于是改称为光复。
8、丰滨
清嘉庆年间,本地居民以阿美族为主,他们社名的汉译音为“猫公”,所以往昔此地称为“猫公”,日据时期是隶属于凤林郡新社庄。光复后因猫公二字地名不雅,又因本乡东临太平洋,渔产丰富,海岸风景宜人,故改名为“丰滨乡”。
(花莲县寿丰乡公所编印。花莲县寿丰乡简介)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76)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9)
9、瑞穗
本地阿美族称“可可”,意为平原辽阔之意。汉人称“水尾”,因为此地位于富源溪、红叶溪水纳入秀姑峦溪末段,东入注海的各溪尾之处,所以得称。日据时期日本移民来此,鉴于此地稻米农作结穗累累,而以日本神社“丰苇原之瑞穗国”的字句改称“瑞穗”,祈求丰收。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23)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1)
10、富里
本乡开发始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92年),由于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渐渐形成聚落,称为“公埔”,即指“公有待垦的一片小小平原”,为平埔族公共牧场。民国二十六年日人以土地肥沃,取“富裕乡里”吉祥之意,更名为“富里”。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34)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68)
11、秀林
秀林是太鲁阁群泰雅族社名之译音。社名原义是菅茅经砍伐烧毁后,再长出幼牙之处。现名除译其音外,又寓意“山林之秀”。
12、万荣
万荣是日据时期的“森阪村”。民国四十七年改名“万荣乡”,地名由来是因为该村在万里溪南岸,所以取“万”字,加吉祥义之“荣”字拼成。
(花莲县万荣乡公所编印,花莲县万荣乡乡政简介)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52)
13、卓溪
此地原称“巴内大”,由于当地溪流除大雨外,终年无水,所以昔日名为“干溪”。光复后成立乡治,改名“卓溪乡”。乡名取自布农族中布农族群卓社、卡社群之译音。
(花松村,民85,台湾乡土全志(九)。台北:中一,页486)
(苗允丰编,民72,花莲县治(卷二)。花莲文献委员会出版,页83)
花莲最早为泰雅族称之为“哆啰满”。葡人称之为“里奥特爱鲁”。阿美人赞美居住东台湾之代名为“崇爻”。阿美人又独其居住之地为“澳奇莱”。后人又称“奇莱”或“岐莱”。又因花莲溪东注于海。其水与海涛激荡,迂回澎湃而称为“洄澜”,居住在花莲的汉人,因语言及口音之转变,而谐称为花莲,因此,“花莲”之名,一直流传至今日。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