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16:37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1、南投
南投之地名由来于洪雅平埔族(Hoahya)社名南投社。据诸罗县志所载:“东为南投山,内社二,溪南(猫罗溪)为南投,溪北为北投。”
由此可窥知汉人以其对北投译音社名之位置关系而命名为南投社。
(黄宗辉,民83,南投县乡土大系——南投史话篇,南投县政府 编印)
2、草屯
此地正好位于台中盆地的东缘山麓,为进入埔里中途要站,挑夫往返休息换草鞋的地方,其舍弃草鞋,堆积成墩,正是此地名的由来。
3、中寮
由于早期从二重溪至哮猫间,垦民筑寮成村,有六寮、十八甲寮、后寮、乡亲寮等,中寮正好居于其中,并与后寮对称,所以得名。
4、名间
因为本地地势低洼,四周雨水淤积于此,形成沼地,经年湿润,土音呼曰“湳仔庄”,后将“湳仔”之土音,改呼日语读音,民国九年,因闽南语读音Lama与日语“名间”训读NA-ma近音,故以“名间”之汉字改称之。
(黄宗辉,民83,南投县乡土大系——南投史话篇,南投县政府 编印)
5、埔里
由于从前眉溪边有先住民聚落“埔里社”,或单称为“埔社”,所以得名。又泰雅族称埔里为“萨巴哈、巴卡拉斯”,意思就是星星之屋,夜间由高山鸟瞰而下,汉人街屋,就有如天上星辰闪亮之故。
6、国姓
国姓以前亦称为“内国胜”,民国九年以后称“国姓”迄今。其地名之由来,相传与延平郡王国姓爷的左武卫刘国轩,曾率兵追讨大肚番抵此有关。
7、集集
地名由来有二说:
· 集集原称为“半路店”,因早期店铺街聚落恰位于西方“林尾”与东方“柴桥头”中间,为聚集生活必需品以交易,故称“集集”。
·“集集”出自水沙连番Chipu chipu社之译音汉字。
(黄宗辉,民83,南投县乡土大系——南投史话篇,南投县政府 编印)
8、水里
水里原称为“水裡坑”,“水裡坑”是从日月潭西岸之水里社流至本乡的一条河流,本地原属于集集镇,后来才划分出,独立成“水裡乡”,后因其名不雅乃改称“水里乡”。
9、鱼池
鱼池旧称“鱼池仔”。本乡以前曾是一个湖泊,后因南港溪上源之侵蚀,导致湖水外溢而干涸。但是原来湖底的深洼处,仍留下多处的残迹湖,当垦民落居此地时,便就其地形特征命名为“鱼池”。
10、竹山
竹山旧称为“林圯埔”,相传林圯为郑成功之参军,在郑经实施屯田制时,曾经率领部属在此屯垦,垦成后乃命名此地为“林圯埔”。民国九年时,由于境内的山坡多为竹林之产地,乃改称此地为“竹山”。
11、鹿谷
鹿谷旧称为“羌仔寮”,这是由于往昔本地未开辟时,附近有许多的羌群,民国九年时,有鉴于羌与鹿相似,而且境内又多溪谷地形,所以改称此地为“鹿谷”。
12、仁爱
本乡居民以泰雅族为主,并有少数布农族,以前此地并没有命名,光复后,乃根据三民主义之政治理想,取四维八德之雅句,命名为仁爱乡。
13、信义
本乡居民以布农族为主,并有少数的曹族,光复后,取四维八德之雅句“信义”为乡名。
中寮 仁爱 水里 名间 竹山 信义
南投 埔里 草屯 国姓 鱼池 鹿谷
集集
乡名取自今中寮村旧小字,按一带初期入垦者搭茅寮居住,形成分水寮、六寮、十八甲寮、后寮、相亲寮等聚落,中寮是后寮之对称,居中之聚落,故得称。又云:地当二重溪至哮猫间中途路程处,居民筑寮成村之地,故名。中寮之为乡名始自日据时期,昔称平林仔或永平坑。
境内山岳迭迭,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林立,为泰雅族的分布地,并有一部分的布农族。乡名取自八德中的二字,日据时期,列入台中州能高郡蕃界,光复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隶属台中县能高区仁爱乡,于三十九年底,撤废区署,改为南投县仁爱乡。
乡名取自水里村之旧小字水里坑,按水里坑系从以前日月潭西岸之水里社附近,向东南流,在本乡水里村附近注入浊水溪的一支流“水里溪”坑谷而得称。聚落位置适在水里溪坑谷处。
乡名因今南雅村旧小字湳仔,因一带为洪积期台地之赭土层,其下为台地砾层,地层软松,故称湳仔。“湳”读Lam,意物之失实,用于地名,即松软地。日据时期以湳仔之闽南音Lama,与日语之训读名间Nama相近,遂改为名间迄今。
镇名因大鞍、瑞竹一带山区为材之产地,民国九年改林圯埔为竹山,林圯埔系郑成功参军林圯入垦之地,将一带括称为林圯埔,在此形成街市,故得名。民国九年鉴于附近为竹林分布之山区,改为竹山。
全域为中央山脉、玉山山脉所盘亘,为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域。乡名取自八德之两字,日据时期,列入台中州新高郡番地,光复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隶属台中县新高区信义乡,民国三十九年底改为南投县信义乡。
南投的地名,即出自洪雅族(Hoanya)Savasava.TausaBata阿里坤支族南群之汉字译音社名南投社。汉人将Tausabata摘取其bata译作“北投社”,将其南者对称为“南投社”。平埔族人至道光年间从原居地成群迁移埔里地方。
乡名系因今杷城、枇杷二里一带昔有邵族部落埔里社,故得称。咸丰年间,汉人迁入埔里里社域建立街肆,沿用其名,称埔里社街。往昔埔里盆地部为泰雅族领域,南部为邵族所占据,有埔里、眉里两社,俗称埔眉社。
镇名起源于旧大字草鞋墩之略称。此地适当台中盆地入埔里要地,凡鹿港、埔里间往来旅客、桃夫在此换草鞋,因所弃草鞋堆成墩状,故得名。民国九年改称草屯。
国姓乡乡名取自今国姓、石门、大石等村大字国姓。地名由来,相传与延平郡王左武卫刘国轩之率兵追讨大肚番抵此有关,因此将北港溪沿岸的河阶群统称为国姓埔或“国胜埔”,国姓来自郑成功蒙隆武帝赐姓朱。因国姓之军曾抵此,将其未垦之埔地,冠以国姓称呼。
乡名取自今东池、鱼池二村旧大字鱼池仔,盖因聚落所在地,一带曾有许多鱼池,故得名。按鱼池盆地属山间陷落盆地,地质时代曾为一大湖泊,后来因鱼池耶马溪之头部侵蚀,切割北侧盆舷山地,致使湖水外流而干涸,呈湖盆地形。初期移民选择下切尚浅,得水容易的大林溪发源地附近山麓,引水成大池塘,以资饮用灌溉。
地名原称为“羌仔寮”,因往昔地未辟时,
一带为羌群栖息之地,曾因猎羌者搭茅寮居住在此,后来发展成村庄,而得名。民国九年日本人改羌仔寮为鹿谷,盖以羌仔与鹿相似,且境内为浊水溪支流所切割,多溪谷地形,故得称。
乡名取自今集集、和平二里之旧大字,按集集昔初称半路店,乾隆末年发展成街肆,取其东边水沙涟Chipu Chipu社(社仔社)之音,改称集集。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