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8 16:37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二仑 土库 大埤 元长 斗六 斗南
水林 北港 古坑 四湖 西螺 东势
林内 虎尾 仑背 麦寮 莿桐 台西
褒忠
乡名得自今仑东、仑西二村之旧大字,二仑即在有二座沙丘处创建村庄故以名。二仑昔作“义仑”,盖与客籍移民有关,客语“义”与“二”同音,日据初将义仑改成“二仑仔”,民国九年改称今称。
乡名取自今忠正、顺天、宫北等里之旧大字。“土库”昔作“涂库”,其由来应与往昔此地洪雅平埔族(Hoanya)之猴闷社自称Docowamg的译音有关。节译其Docow为“涂库”者也。
乡名得自今北和、南和二村之旧小字“大埤头”。因往昔创村于荷包连圳埤之头,故称。荷包连圳即在早知与柳树脚间,引导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头入圳,因其设埤塘储水之地,乃称之大埤头。民国九年改为“大埤”迄今。
乡名取自今长北、长南二村之旧大字。该地之荒埔,大约在乾隆年间,由闽籍大垦首吴大有招佃垦成。乾隆六年有传元掌者,从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董头社移居此地为垦首,至垦务完成,创建村庄,乃以其名“元掌”为庄名,后来讹为“元长”。
斗六昔称“斗六门”,道光以后删去“门”字,称“斗六”。该地以前为洪雅平埔族(Hoanya)鲁都亚支族斗六社(Talackbayan),另名柴里社域。康熙末年该地垦成,乃译斗六社之音为地名称“斗六门”。“门”字乃因当时其位置适当诸罗县东方之门锁重镇故也。
斗南原称“他里雾”,民国九年,因其位于斗六之南方向,故改称“斗南”。他里雾之地名,系译自洪雅平埔族(Hoanya)Dalivo社者,因汉人在该社北方创建聚落故得名。
乡名取自水北、水南二村之旧小字。水林原作“水灿林”,民国九年改为今称,该地昔为一大舄湖,陆化后多沼泽,因沼泽内水漆茂生故名。水林地方在十七世纪时,为舄湖内侧之聚落。
镇名由古“笨港”演变而来,盖笨港往昔被溪道截断后成一北一南,将其在溪北者称“笨港北街”,至同治年间,始正式改称“北港街”,一直沿用至今。
乡名得自今古坑、朝阳、西平等村之旧小字“庵古坑”,民国九年改称“古坑”。其地名由来,是否起于初期入垦者,在坑谷内种植庵瓜故得称待考。康熙中叶,有漳籍垦户入垦,至嘉庆年间已形成村庄。
乡名取自今口湖村之旧小字。地名即因地当四湖、后湖、内湖、施厝湖等以“湖”为地名聚落群之入口位置,故得称。口湖原称“旧口湖”,日据后改称“下口湖”,以与在其东北东方新形成的“新口湖”,北方的“顶口湖”有所区别。此地之拓垦始于康熙末叶,至乾隆五十年全域垦成。
镇名取自今广福、永安、正兴、中和、福兴、光华、中兴、汉光等里之旧大字。地名由来于巴布萨平埔族(Babuza)之番社名“西螺社”。
乡名得自今东北、东南二村之旧大字,原作“东势厝”,日据时期属海口庄,光复后分出另成一乡。地名由来于在先开发带之东方,后建之村庄故得称。盖东势厝适在康熙年间繁荣一时之海防港东方约六公里处。
因往昔在树林内创建聚落故得称。相传一带为明郑时期郑成功部将郑华兴所辟。至康熙年间,复有蔡麟、杨逞等大垦首率众入垦。
虎尾旧称“五间厝庄”,往昔今之市区并无聚落。光绪三十四年一月,大日本制糖株式社在此建立虎尾第一工场,因大规模制糖业之兴起,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在糖场之西北部形成聚落,初称“五间厝”,至民国九年,以其临虎尾溪岸,改称「虎尾街」。
乡名取自今东明、西荣、南阳、仑前等村之旧大字。因创建村庄于沙丘之背后,故得称。仑背地方昔日为洪雅平埔族(Hoanya)猫儿干社(Batisiekan)之社域。一带之垦殖于雍正初至乾隆初叶间告成。
乡名取自今麦丰、麦津之旧大字。地名起源传云垦殖初期有植麦者搭寮居住之地故名。此地昔日为洪雅平埔族(Hoanya)猫儿干南社之社域。
乡名取自今莿桐村之旧小字“莿桐巷”,民国九年改称莿桐迄今。地名由来可能由于移民在莿桐树林间,创建村庄故得称。乾隆年间有大垦首张必荣开凿鹿场圳灌溉,乃有众多漳籍垦户涌入,形成大集村。
台西原称“海口厝”,因地当旧虎尾溪口,故以名。日据时期改称“海口庄”,光复后,以其位于台岛之西,改称“台西”,以与台北、台中、台南、台东对称。
乡名得自中民、中胜、埔姜等村之旧大字,褒忠日据时期作埔姜仑,因移民最初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故得称,然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发生林爽文抗清事件,当时埔姜仑庄庠生张源懃者,率乡勇抵抗有功,其居住获赐“褒忠”二字为庄名,故此后改称“褒忠”。日据后废之,恢复原称,光复后设乡,再以“褒忠”为乡名。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