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0 12:16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以上,笔者已从相互纠葛的文化与种族两个条件,初步探究连横的“我族”想象,但可构成连横我族想象之内涵者,当不止于以上两项。且再试读以下文本:
“我民族生斯长斯,聚族于斯,而不知台湾之名义,毋亦数典而忘其祖欤?……当明中叶,漳、泉人已有入台侨住者,一苇可航,闻见较确。或曰: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为不祥,乃改今名。是亦有说。延平入处,建号东都。经立,改名东宁。是则我民族所肇造,而保守勿替者。然则我台人当溯其本,右启后人,以毋忘荜路蓝缕之功也。”
“台湾之人,漳、泉为多,约占十之六七;粤籍次之,多为惠、嘉之民,其来较后,故曰‘客人’;亦有福建汀州。而闽、粤之分,每起械斗;漳、泉亦然。今则息矣。”
“夫台湾之人,闽粤之人也,而又有漳、泉之分也。”
“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居近海,粤宅山陬,所处不同,而风俗亦异,故闽之人多进取,而粤之人重保存。唯进取,故其志大、其行肆而或流于虚;唯保存,故其志坚、其行肆而或近于隘。是皆有一偏之德,而不可以易者也。缅怀在昔,我祖我宗,横大海、入荒陬,临危御难,以长殖此土,其犹清教徒之远拓美洲,而不忍为之舆隶也。故其轻生好勇,慷慨悲歌,十世之后,犹有存者。此则群德之不坠……。”
以上引言四段,可以归纳出三项重要的族群想象。
第一, 台湾人为闽粤移民的后裔。
这指涉对原乡的认同;研究这类原乡认同的学者,已经指出,在边疆或移民所组成的汉人社会中,会有以祖籍地缘或移殖性的宗族作为人群的认同标的的倾向。
这类由迁入移民对原乡产生持续性认同、而且会将这种认同传递到子孙辈的现象,除了台湾外,在清代其它新兴的移民社会,亦常见及。
这种原乡认同的形成,除了反应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性格外,也与移民社会中的依附原乡地域所组织的团体常与经济团体是平行的有关。
在台湾,虽然绝大多数的移民仍然从事农业,但聚居的模式又以原乡相同者为主,少有混居,就对于原乡认同意识特重的观念的形成有关;因此,台湾在移民社会初建立的期间,聚落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就等于不同原乡团体之间的冲突。这些原乡认同的层级,则以具体的行政单元省、府为标的,大者为闽、粤之分,小至泉、漳之分;而之所以县、村等层级的祖籍认同在连横的文本中晦而不彰,除了过于繁细以外,方言群影响很大,而方言一直被视为是国族想象形成的重要条件。
当然,台湾的汉人移民在早期对原乡认同意识的强化,也与宗教的崇奉、和械斗有关。学者以为寺庙神的信仰可以作为移民祖籍的判别依据,而且可以用以团结相同祖籍者的象征,此由连横的文本,亦可见端倪:
“连横曰:宗教之事,各地俱有,所处不同,即所祀之神亦异。是故山居者祀虎,水居者祀龙,陆居者祀牛,泽居者祀蛇。则不得以祀虎者为是,而祀龙者为非。迹其所以崇奉之者,莫不出于介福禳祸之心,而以此为神也。夫台湾之人,闽粤之人也,而又有漳、泉之分也。粤人所至之地,多祀三山国王,而漳人则祀开漳圣王,泉 人则祀保生大帝,是皆其乡之神,所以介福禳祸也。”
由是,连横笔下的台湾人,可区分成不同的次团体,这些次团体会各有认同的标的,而且会因认同的不同,发生内部的冲突,比如说械斗。所以,闽/粤之间、漳/泉之间的想象与认同,不但是台湾人对于族群组成内涵的定义,也可以说是自我族群内部再切割的边界。
要再说明的是,连横在此并非强调族群内部的再切割,在策略上,是透过指陈台湾人为“闽、粤之人”、“漳、泉之人”的事实,来确认台湾人在华夏中国内部;可以说,这种策略就是事实上的「攀附」,即在解释这个族群从起源到现代之间,所有特殊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性。
同时,这些作为族群想象的内涵,无论是“祖籍”、“神祇”,大都是以在中国内地所形成的“符号”为主。随着土著化的过程,“台湾”作为一个“符号”,不论是代表“省”、或是“岛”的地理名词,已经变成一个族群——在连横的文本中,其主体就是由汉人移民所构成——依附的对象;也就是一种本土性的原乡认同。连横曰:“余,台湾人也!”这句话所指涉的,就是一种本土性的原乡认同。至少到了晚清,在台湾汉人移民或其后裔以「台湾人」认同自居者,已经相当普遍;由前章从连横的文本中所引述有关「台湾民主国」的文献,应该已经可见一般。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的「台湾人」已经完全放弃其父祖的祖籍认同。质言之,当时的台湾人既对自己出生地产生认同感、并由于于此地成长而产生一种乡愁式感情,也同时认同他父祖辈的出生地认同。这种在移民后代间产生的双元性的认同(duel-identity)与多元性的认同(multi-identity),其实亦出现在其它的汉人移民社会中,美国学者罗威廉(WilliamT. Rowe)对十九世纪的汉口所作的研究,就揭露了此一趋势。 至于连氏一再提及的“台湾之人,闽粤之人也,而又有漳、泉之分也”,所表现者,亦是一种多元性的族群认同与想象。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