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历史文献  > 正文

连横名字及其里籍辨正

2006-11-20 12:19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 字号:     转发 打印

  壹、前言:

  南台耆儒连横先生撰有巨著《台湾通史》,其自序文且收录于台湾地区编译馆版高中国文教科书内。推敲编者本意,选取《台湾通史序》为范文,或欲藉此使学子一窥台湾历史斑豹,并进而激发其爱乡护国之精神。然而,教科书却对该篇作者简介如次:

  连横,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台湾省台南县人。

  此其中文辞明显乖谬错植。个人世居府城,实不忍乡贤事迹无端失真,故不忖疏陋,试代为厘清,冀求还其原貌。

  贰、连横切确之里籍:

  稽考《台南市志·连横传》,可知连横乃是:“光绪四年正月十六日,生于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注一)。若据连横年少时所书自身谱系(如附照),其家﹁系出连山氏,望出上党。先世有居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至大清康熙间,来台居于台湾府城内凌南坊马兵营境。(按:“凌”当为“宁”之误书)。此外,连横中年亲作之《过故居记》亦申言说:“宁南门之内有马兵营者,郑氏驻师之地也。附城而居,境绝幽静。自我始祖即处于是(注二),及余已七世矣。”从上述三条史料分析:连氏自其开台始祖登陆府城后,即卜居马兵营,六传至连横,代代未迁,连横诚可谓生于斯、长于斯矣。且马兵营遗迹,业经官、学考正立碑,确认其位于今台南市府前路一段,地方法院基址上故连横自当是台南市人氏,而台南县绝非其籍贯。

  试反转思索之,以连氏一门德秀文英,光耀乡梓,而现刊《台南县志》内,竟无连横父祖兄晚之传,假设彼等果真籍隶该县,岂有方志文献只字不语之理?如再玩味《台南市志·连城璧传》文:“连城璧幼名德裕,谱名重裕,字荆玉,号城璧,台南市人,清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三日,生于府治宁南坊大南门马兵营,为雅堂先生(连横)之胞兄也。”(注三)。更可说是铁证如山,当下便可断定连横真为台湾省台南市人。

  至于民国八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连横裔孙连战(注四)巡访台南县境,应前县议会议长连清泰之邀,亲莅县辖柳营乡连氏祠堂拜祖。据实而论,连战斯时所礼祭者,与之并无出从之亲(注五),其间,唯有同姓关系而已!而连战非其鬼而祭之之行止,只可视为政治人物广结善缘之举,个中义蕴,当不得真,自不能作为连横里籍之左证。

  参、连横谱名重送、号曰武公之原委:

  察览《台南市志·连横传》,其辞曰:

  连横初名允斌,谱名重送,字雅堂,号慕陶。及长,改名横,字天纵,一字武公,又号剑花。喜自署雅堂,亦署雅棠。

  上述字句,除“一字武公”四字不合史实外,其余涉及连横名字之叙述,语多可信。

  连横谱名之为“重送”,“重”乃其行辈字,此对照其昆仲初名,即可明了。然而,谱名“重送”,其中尚有本事。据连横外孙女林文月教授所撰《青山青史——连雅堂传》称,光绪三年,连横母刘氏妙娘有身,夜梦吉兆,见使者赠来灵龟;待明年,麟儿出世,连府遂呼之“天送”,复谱其名为“重送”,以志祥瑞。

  至于﹁武公﹂之称,实为连横之号,并非其字;而“武公”之号,亦有其典故。光绪廿六年,连横廿三岁,任职“台南新报”汉文部主笔;是时,国父孙文先生抵台,栖止台北,隔海指挥惠州起义。连横心仪之(注六),遂自号武公。其自言:“孙中山名‘文’,我连横便叫做‘武公’。一文一武,各在南北。”如此豪语,横之长女连顺治(夏甸)谓其亲闻之于乃父云。职是之故,称“武公”为连横之字,实属不然之论。

   肆、连横命名取字用意之揣测:

  搜访古籍,确知古人弱冠而于名外有字(注七),其名字之间,则多有意义的联系。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姓氏》里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至清代,王引之苦心研究先秦人物名字,著有《春秋名字解诂》,更是强而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名字多有依存的意义关联。(注八)。且国史上,以号自励之例不论,则除西汉盛世谋爵求功风气飙涨外,为免遗人托大贪禄之讥,士人罕有以公、卿、君、孺为字者。

  承上述,加之连氏开台祖兴位公一生自誓汉民,终嘱子孙以大明衣冠殓服,故其后辈多货殖营商,无缘公侯高宦,而连横晓通诗礼,更非狂妄踞傲之徒,彼岂敢有以“公”为字、冀人相唤之理?凡此种种,皆可旁证连横之字绝非“武公”。

  此外,经查年谱,连横八岁拜宿儒魏一经为师,学名允斌。稍长,字取雅堂(注九),号慕陶。征考“斌”之本意,《说文解字》曰:“份,文质备也。”段玉裁注:“俗‘份’作‘斌’,取文武相半意。”可知“斌”乃文质兼备之意,故《史记·儒林传》言:“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至于“雅”,《广韵》则训释曰:“正也,娴雅也。”也就是说,“雅”有不同流俗之意,富弼《定州阅古堂诗序》:“公雅文杰武,自当视乎古人。”便可为证。参较“斌”、“雅”二字,其字义似有因性指实之关系,可谓完全符合古人名字互有依存之法。

  至于连氏改名为横,据“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判称,大概为光绪廿二、三年间事。

  在光绪廿一年,雅堂命运乖舛,八月,丁父忧,十月,倭寇陷台,家国凄凉,百感袭身。为遣悲怀,其遂衔哀手抄杜少陵全集。唯居丧未期年,雅堂“走番仔反”(注十),内渡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林文月教授琢磨时空条件,大胆地认定其祖父应是此刻易名横,而字雅堂。(按:“雅堂”当换作“天纵”)。

  其实,连雅堂,改名横,字天纵,是极有可能为光绪廿二、三年间事;最迟,也该在光绪廿九年(注十一)。当时,雅堂已横渡海峡,入中土深造;而其守制之初,也已吟咏过杜甫《戏为六绝诗》句:“凌云健笔意纵横。”故其名横,而字天纵,本意或寄寓于此。审思“纵”、“横”二字,反义相应,两相对立。《集韵》诂释:“东西曰衡(横),南北曰从(纵)。”且《论语·子罕篇》:“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连横以此新名抒发抱负,亦颇见其闳伟气象。  

  伍、连横慕陶、剑花二号之命义:

  连横少时尝自拟谱系,谓其字雅堂,号慕陶。日后,连氏哲嗣震东题注谱末,称之为乃父二十岁左右笔墨。观览横之年谱,若年约弱冠,其时正逢父亡国败之恸,当日署用“慕陶”,殆为心慕陶潜避世全生之意也。唯不旋踵,连横负笈申沪,思欲学成而膺大任,故其遂弃舍“慕陶”之号,束而不用。

  而“剑花”之号,据连横诗友胡殿鹏《南溟随笔》言:“(雅堂)先生尝蓄一剑,故有是号。”若检阅连横《剑花室诗集》,其中更确实屡现“剑”字,如:“拔剑狂歌试鹿泉”、“举杯看剑快论文”、“且提长剑倚崆峒”、“漂泊风尘看剑老”、“边塞征夫弹剑铗”、“孤馆吹箫,长空看剑,此意知谁是”等,则连横蓄剑好剑之事,当非虚言。

  至若“花”之着落,连横于《雅言》第二三八则书录:“余素好种花,尤善养水仙。”而彼之《过故居记》亦言:“吾家固多花卉。抹丽(茉莉)盛时,每日可采一篮以饷亲友。而余又爱花,庭隅路畔,植之几无隙地。”甚且,其《种花》七绝诗,句云:“一年无事祇种花,万紫千红自足夸。”

  综合上述诸证,则“剑花”之号,来历已明。莫怪乎连横于自号之余,尚要更进一步,榜其书斋为“剑花室”了!

  陆、连横雅堂、雅棠二字并用:

  连横字雅堂,自不待赘言;然其亦时署雅棠,并用不悖。此则可申证如下:

  光绪卅四年,连横著成《埔里社志》,未几,府城“南社”副长赵云石为之序,文称:

  “连子雅棠,吾乡之闻人也。”足见而立之年,连横早以“雅堂”、“雅棠”二字并用行世。至民国三年,连横游历神洲,访北京,见大儒章炳麟、王闿运、胡适诸人,辞行返台日,各人均题字相赠,章氏款曰“书赠雅棠”,王氏款曰“雅堂先生雅鉴”,此则连横“雅堂”、“雅棠”二字并使之另证。

  而民国八年,连横应华南银行发起人林熊征之聘,迁居台北大稻埕,横妻沈氏璈,字筱云,又字少云,偕行。时横作《圆山杂诗》,其第十首云:“此间福地亦琅嬛,着得无愁便是仙,他日棠云添一阁,圆山山上梦同圆。”末注:内人拟于此处筑一别墅棠云阁,为余与内人同栖之室。(按:棠云乃并连氏伉俪之字而名。)是又证连横于“雅棠”之字,终身用之不坠。

   柒、末记:

  连横以毕生精力勒成《台湾通史》名山之作,文直事赅,无愧马班。追念一代大师,吟咏其篇,本是美事,然孟子言:“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今教科书鲁鱼豕亥,混乱学子清明耳目,其虽或是受连子震东所撰《连雅堂传》之误导,(注十二),因而以讹传讹,然史家求真精神已受斲伤,故余不敢不为之辩。惟论议是否得宜,还望方家斧正为荷。

  注一:清台湾府台湾县即现在之台南市,而马兵营境遗址大抵在台南市永福路一段以东,南门路以西,府前路一段以南,树林街二段以北地带。连氏马兵营故宅位置,约在今日台南地方法院范围内,旧居大门原本面西。

  注二:连氏开台始祖连兴位,兴位生吉,吉生卿,卿生齐全,齐全生维祯,维祯生永昌,永昌生横。自兴位公传至横,正好七代。

  注三:连横之父永昌公,名得政,娶刘氏,育有五子。长子重承为螟蛉子;次子重裕,号城璧,为邑庠生,有学艺;四子重送,即横;而三子重国、五子重廷皆殇。

  注四:连横生震东,震东生战,皆单传。弥留之际,连横谕子曰:“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并遗命孙名为战,战之母则字之永平。震东曾获选国大代表,出膺国府内政部长;战则历任外交部长、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诸要职。

  注五:台南县柳营乡重溪村小脚腿部落有连氏聚居,宗亲会副会长连水雄长老言:“村之开基祖连鹏,源自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大潭乡。连战为连鹏公第九代子孙。”语见民国八十五年九月十八日中央日报台南县版。按:连水雄氏漳泉不辨,有强攀亲贵之嫌。

  注六:《台南市志》载,光绪卅一年,连横于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鼓吹排满,加入同盟会。国民党大老冯自由亦曾言:连雅堂为我党最早之报人。又,光绪廿九年,连横序苏宝玉《惜别吟诗集》云:“呜呼!中原板荡,国权废失,欲求国之平等,先求君民之平等,欲求君民之平等,先求男女之平等。”连横革命思想实早有以也。

  注七:《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探究礼之精神,人之初名,乃亲长命起,用于幼年之时,待之弱冠昂立,各方便不宜再直呼其名,否则,即为不敬逊。因此,成年后,自身当另于名外取字,以利社交处世。而《左传·桓公六年》载:“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足见礼俗于人仙逝后,为示尊敬,大家也不能直称死者之名,所以,为百年计,士人于长成后,就必须敬名称字。

  注八:依名取字之法,约有十二,其类如下:同义相协、反义相应、连类相及、因性指实、辨物统类、景仰前贤、记实志盛、概括经义、使典用事、崇奉宗教、采撷警策、离析名字。

  注九:古礼弱冠而字,唯清以外族入关,不重冠礼,冠礼于斯时亡,汉人男子取字不再限于二十之年。

  注十:所谓“走番仔反”,番指日寇。甲午战败,乙末割台,台民抗争激烈,仕绅为避祸难,多内渡闽粤,俗称“走番仔反”。

  注十一:光绪廿九年,连横序苏宝玉《惜别吟诗集》,文末署名台南连横天纵。

  注十二:连震东所撰《连雅堂传》言:“连横,字武公,号雅堂。”该文今收入国史馆编印《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