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台湾地区相关机构  > 正文

台北市

2011-01-05 16:4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北市位于台湾北部的台北盆地,东起南港区大丰里,西至北投区关渡里,南为文山区指南里,北为北投区湖田里,四周均与台北县交界。现为台湾“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台湾最大城市。
  
  一般而言,台北这个称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范围。台北旧城区只包含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前,城中区的范围。早期称呼的台北则是狭义的意指包括大安区,松山区,大同区,信义区,中正区,中山区与万华区在内的台北市旧市区。然而,由于旧城区趋于没落,商业重心与市政核心东移,以及大量来自于台湾中南部的外来人口聚居于周围卫星市镇,今日称台北时的意义,有时是指台北市12区,也有时泛指包含台北市与台北县、基隆市在内的整个大台北地区。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台北市
(台北市旗) (市政府徽)
简称 台北、北市
别称/昵称  
行政区类别 “直辖市”
区划 12个区
政府所在地 信义区
市长 郝龙斌
政府网站 台北市政府
市花 杜鹃花
市树 榕树
市鸟 台湾蓝鹊
电话区号 02
总面积 271.8平方公里
(台湾的第16位)
   
总人口 262万人
(台湾的第2位)
   
人口密度 9622人/平方公里
 
   
毗邻 台北县
 
台北市在台湾的位置
地理
经度 东经121.6度
纬度 北纬24.9度
东西宽度  
南北长度  
总面积 271.8 平方公里
 - 陆地面积  
 - 水域面积  
海拔高程 最高:1120m(七星山)
最低:
中位值:
气候
气候类型 副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 22.7℃
 - 最高月均温 29.3℃
 - 最低月均温 15.8℃
年降水量 2100多毫米
无霜期  
年日照时数


行政区划沿革与现况


  台北设府,始于1875年,当时台北盆地属于台北府淡水县,但并未明文设置台北市。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

  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1967年7月1日升格为“直辖市”,次年并将郊区分属台北县与阳明山管理局的六个乡镇(景美、木栅、南港、内湖、士林、北投)划归本市管辖。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合并龙山区、双园区及古亭区西侧为万华区,合并城中区、古亭区为中正区,合并景美区、木栅区为文山区,将建成区、延平区并入大同区,将松山区南半分割为新设置的信义区。

目前台北市共有12个市辖区,分别为:
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


历史

   根据记载,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汉人迁至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陈逢春、赖永和、陈天章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加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五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1895年以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日据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总督府新厅舍(今“总统府”)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本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兴筑四条三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区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辟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于当时的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后来并将“公会堂”称改名为“中山堂”,正式为日本殖民史划上句点。

  战后,由于1949年大批军民撤退来台,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在美国的资助下,道路、住宅、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与1980年代可说是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这时候开始逐渐东移,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共汽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纾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于西门町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不过,如何兼顾传统社区或商圈的整建,与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课题。


地理


地形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台北县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水文

  北市境内的河流属于淡水河流域。自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经台北市大同区(大龙峒、大稻埕)、万华、公馆、景美等地的市区边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续接大汉溪)。基隆河于关渡一带自淡水河分出,流经社子、士林、大直、内湖、松山、南港后出台北市境续流经台北县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内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进行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于景美一带自新店溪分出,流经景美、木栅至台北县深坑。双溪于士林、北投交界一带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双溪分出,双溪流经芝山岩、外双溪(故宫附近)等地,磺溪则流经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纱帽山、大屯山。


气候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又因为是在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深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了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通常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而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出现较暖的冬天,或是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由于位在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汽的季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由于盆地周围的高山而不易使热气排出,使得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的地区高出摄氏1~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与丘陵地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的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应注意随身携带防雨用品。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而形成午后雷阵雨。


历任台北市长列表


上级派任
(1945年11月1日至1951年1月31日)

第1任,黄朝琴:1945年11月1日~1946年2月28日 
第2任,游弥坚:1946年3月1日~1950年2月5日 
第3任,吴三连: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
第4任,项昌权:1950年11月~1951年1月31日(代理市长)

(市民直选)
(1951年2月1日至1967年6月30日)

第1届,吴三连: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为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高玉树:1954年6月2日~1957年6月1日 
第3届,黄启瑞:1957年6月2日~1957年6月 
第4届,黄启瑞:1960年6月~1961年8月 
代理,周百链:1961年8月~1963年12月14日
第4届,黄启瑞:1963年12月15日~1964年6月1日
第5届,高玉树:1964年6月2日~1967年6月30日
(黄启瑞曾因官商勾结被停职,由周百链代理,被法院判决无罪后续任)


“直辖市”时期,“中央政府”派任 
(1967年7月1日至1994年12月24日)

第1任,高玉树:1967年7月1日~1972年6月10日,为改制后的首任市长。
第2任,张丰绪:1972年6月10日~1976年6月11日
第3任,林洋港:1976年6月11日~1978年6月9日 
第4任,李登辉: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第5任,邵恩新:1981年12月4日~1982年4月19日
第6任,杨金欉:1982年4月19日~1985年5月30日
第7任,许水德:1985年5月30日~1988年7月25日 
第8任,吴伯雄:1988年7月25日~1990年6月2日
第9任,黄大洲:1990年6月2日~10月14日间为代理市长,10月15日真除~1994年12月25日

市民直选 
(1994年12月25日至今)

第1届,陈水扁: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为改制后首任民选市长。
第2届,马英九:1998年12月25日~2002年12月25日 
第3届,马英九:2002年12月25日~2006年12月25日

第4届,郝龙斌:2006年12月25日~2010年12月25日

第5届,郝龙斌:2010年12月25日~

 

[责任编辑:牛耕叟]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