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重要文献汇集  > 正文

前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两会商谈逐步破解难题(2013.04.27)

2013-04-27 0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前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中国台湾网发 穆亮龙 摄)

  中国台湾网4月27日北京消息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瞩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今年是“汪辜会谈”20周年。在20年的风雨历程中,两会商谈曲折前行,并于2008年6月以来取得突破性成果,可以告慰汪辜二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未来,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也在加紧沟通。

  在“汪辜会谈”20周年纪念之际,前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白手套”握手,实现重大突破

  记者:今年是“汪辜会谈”20周年。20年来两岸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历史,两会商谈也是一样出现了一些曲折的历史。今天我们看到两会商谈成果很丰硕,在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的特殊时刻,回顾20年的历程,我想您作为一个亲历了其中很多工作的人,一定有很多感慨。

  王在希:是的。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也实现了大交流,两岸关系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是过去几十年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汪辜会谈”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称得上历史性的一个事件。因为20年前的“汪辜会谈”是在非常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大家知道,台湾开始开放两岸往来是1987年11月,蒋经国先生还在世的时候。

  记者: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

  王在希:对。在开放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之后,两岸的交流,包括投资贸易、旅游观光、探亲慢慢开始了。当时是通过第三地从台湾回到大陆,因为当时两岸没有直接通航。主要背景是蒋经国当年奉行“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所以“汪辜会谈”最重大的突破,就是突破了蒋经国的“三不”政策。

  “汪辜会谈”是在1993年举行的,当时台湾是李登辉执政。李登辉虽然后来搞“台独”,但在刚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时候,还不能全盘掌控国民党。在国民党里面,传统势力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时两岸关系中有几个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台湾当局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这是“汪辜会谈”能够成功举行的一个很必要的准备。这个“动员戡乱时期”如果不结束,大陆这边是“匪区”,台湾就不能跟大陆来往。第二个重要的背景,台湾在成立“国统会”之后,1991年通过了一个“国统纲领”。“国统纲领”现在来看也应该是一个历史性的、非常重要的、台湾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一部法律文件。它首先确认了“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二条很重要的方面,它明确了“中国最后必须走向统一”。

  记者:分“三步走”。

  王在希:对。它提出了“三步走”的思想,尽管里面某些内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但是我一直认为“国统纲领”还是一个正面的、很重要的、历史性的文件。

  所以1993年汪道涵老会长和辜振甫董事长这两位老先生能够走到一起,是在两岸关系经历了40来年的严峻对峙、两岸隔绝封闭的状态之后,两岸第一次半官方的、面对面的接触和商谈。

  记者:外界形象地说是戴了一个“白手套”。

  王在希:是的。因为海基会是1990年成立的,海协会是1991年成立。那个时候我们吴学谦副总理主管对台工作,我也到钓鱼台去参加了那个会议,我们都主张应该成立海协会。海协会和海基会不完全一样,但是大体的功能是一样的,相同的。都是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半官半民,用通俗的话就是像戴了“白手套”,里面的手是有授权的。

  “汪辜会谈”在当时来讲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的影响、它带来的震动是非常大的,不仅在海峡两岸大家议论纷纷,就是在国际社会大家也很关注。

  当时的条件下,因为台湾当局不肯到大陆来,也不让我们进去,怎么办?就到第三地。因为新加坡当时和海峡两岸关系都不错,后来这个会谈就在新加坡举行。我认为也是很好的,它的效果也是非常非常好的。

  所以20年以后,我们来回顾这一段历史,我觉得还是应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汪道涵老先生和辜振甫老先生实现了首次握手,这个会谈的意义就是打破了海峡两岸从1949年以后40年的封闭状态,那是真正的“破冰之旅”。从会谈本身来讲,当时也有成果,达成了四项协议。

  汪老赴台计划受阻,非常可惜

  王在希:“汪辜会谈”达成的四项协议,后来落实情况不是很理想,因为随着李登辉在岛内地位的巩固,他的“台独”本质慢慢地也显露出来了。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导致1996年台海局势紧张。当然,在1998年我们还是想做一些修补,邀请了辜振甫老先生到大陆来访问,那次访问也是比较成功的。

  记者:就是第二次“汪辜会谈”。

  王在希:对。我记得,当时辜振甫董事长到上海,还当面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

  记者:实际上当时也都准备成行了?

  王在希:都准备好了。而且汪道涵会长也把去台湾访问看作他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进行了很精心的准备。我本人当然也觉得很可惜的,我本来是作为汪老的特别助理,也要随同汪会长赴台湾访问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后来李登辉抛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两国论”,使得汪老原定的1999年台湾之行后来没有成行。事隔十几年以后,李登辉在台湾公开地讲了,当年他抛出“两国论”,目的就是要阻止汪道涵访台。李登辉自己也说的很明白。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2000年以后,民进党陈水扁执政,两岸关系进入了高度紧张危险的时期。两岸之间“台独”和反“台独”、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此起彼伏。

  两会复谈赴台如愿,20年历程历历在目

  王在希:到了2008年以后,两会又恢复了中断九年之久的制度化协商。而且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台湾就职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派新任的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来北京,恢复两会之间的磋商。那次商谈在钓鱼台举行,很成功,我们也参加了。3天时间达成了两项非常重要的协议,一个就是包机直航,尽管是包机,但是是直航了,不用转航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突破。第二个就是大陆的观光客可以入岛了。后来包机直航改成周末包机,后来发展到定期航班,慢慢地、一步步地向前推。我本人也很荣幸,在2008年7月6日,第一次有机会踏上台湾宝岛,到台湾去进行访问。

  这4年来,我们两会8次商谈,签署了18项重要的协议,应该说实现了我们过去30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为之奋斗的几个目标。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两岸全面的、直接的、双向海空直航。大陆民航飞机起飞,可以直接在台湾机场落下来。这个直航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两岸关系向前发展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也标志着两岸之间有一个基本的互信,没有互信就不可能实现直航。

  记者:过去台湾方面一直以“安全”为由,拒绝两岸直航。

  王在希:是的,过去一直是以“安全”为理由不开放直航的。过去台湾对大陆同胞直接进入台湾,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防范、一些戒备、一些担心。

  记者:在心理上还有敌对的阴影。

  王在希:总是怕不安全。

  记者:还说“木马屠城”。

  王在希:对,你说的很对。后来台湾方面同意大陆观光客到台湾去参访,现在发展到个人游。台湾能够敞开大门,让大陆同胞自由地出入岛内,这个也不容易。海空直航、大陆同胞能够自由地入岛,这两项事情是最值得庆贺的。

  还有一个就是两岸的ECFA协议,这个协议就使得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从原来自发的、无序的状态,进入到了一个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的阶段。从自发的状态到有一个协议去规范,它的性质是不同的。现在两岸民间的大交流,除了经贸以外,文化、教育、科技、学术,包括有一些政治性议题,我们也在交换意见、在交谈。我们一直期待着,两岸在政治范围里面,也应该像ECFA协议一样,将来有一个共识、有一个协议、有一个制度化的保证。这样两岸关系就比较稳固了,就比较规范了,这个当然是后面的事情。

  20年前“汪辜会谈”的一些情况,对于我来讲确实历历在目,回忆起来也是感触很深。到今天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大交流在两岸展开的时候,我们来回顾、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对两岸关系一定会有很正面的、很积极的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

  记者:刚才王会长说起这20年的风雨历程,确实是历历在目,随手拈来都是很生动的情景,很多都是您亲身经历的。

  将来两岸民众有事就找两会办事处

  记者:现在的两岸关系进入了深化、巩固阶段,两会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发挥的作用也很关键,也要巩固成果,也要继续再创双赢。在纪念汪辜会谈20周年的时候,也应该引起我们很多思考,特别是现在两会互设办事处等等这些更进一步的事情正在酝酿,也很鼓舞人心。

  刚才您已经谈到,两岸正从事务性的商谈议题逐步深化,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的、全面的交流展开的时候,在深水区如何尝试?比如说,如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落实“十七大”上胡总书记提出的互信机制的建立、和平发展框架的建立?

  王在希:讲到两会在进入巩固、深化阶段之后,下一步我们面临的几项任务。我记得马英九主席在前不久公开地对媒体表示过,他觉得两岸在未来几年需要做三件事情,一件就是ECFA协议还有一些后续性的商谈,因为ECFA协议我们签署的是框架协议,有一些后续性的东西需要继续磋商,还要细化。

  第二,他强调准备修改台湾“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毕竟30多年过去了,面对今天两岸大交流的格局,这个条例有很多的不适应,所以准备做一些修改,这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件事情,他也表示了可以考虑两会首先设立办事处。在我个人看来,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如果通过商谈能够互设办事处,这个应该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突破,这说明两岸关系又向前走了一大步。因为互设办事处,说明彼此之间的互信更多了,大家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信心也更充实了。办事处的设立,表示两岸关系的运作、两岸交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将来两会互设办事处以后,两岸交流中的很多事情就方便了。可以通过办事处处理一些两岸同胞在交流合作往来中产生的纠纷,或者事务性问题,不需要每出现一个事情就派一个团组跑来跑去。台湾在大陆的同胞有一些事情需要向台湾当局反映的,或者需要跟我们协调的,那他找办事处就可以了。

  比如说,过去台湾发生一个车祸了,你注意到,我们海协会马上派一个副秘书长,派几个人坐专机过去处理家属的问题、善后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办事处,就不必要专门再匆匆忙忙赶过去,可以通过办事处代表海协会去慰问、处理一下善后的事情,这是很便捷的。应该会对两岸的交流提供极大的便利,对两岸关系发展会产生很良性的互动。

  目前,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事情已经在两会副秘书长这个层级开始启动了,正在进行沟通磋商。我们也一直很期待能够及早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想到那一天,不仅对我们两会是一个喜事,两岸同胞也一定会非常高兴地去庆贺。

  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具有指标性意义

  记者:您觉得两会互设办事处,是不是在两会商谈,乃至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又是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事情?

  王在希:是的,两会互设办事处确实是有指标性的意义。如果海协会和海基会可以互设办事处,将来两岸其他的民间社团,包括金融机构、航运机构、两岸新闻媒体,我想也可以互设办事处,也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刚刚率领一个大陆新闻交流团到台湾去访问了8天。其中大家谈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两岸的新闻交流起步最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就感觉到比较滞后了。就像建立常驻机构这个问题,现在都是临时驻点采访,两三个月就得收拾行装、换人。如果有一个常驻机构,也是办事处性质的,我觉得会方便的多。我想两岸互设办事机构,这是一个大趋势。

  记者:实际上在两岸交流、商谈的过程中已经开始碰到桎梏,感觉这个办事处的产生也是呼之欲出了?

  王在希:是的。因为现在两岸交流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去年两岸人员往来已经突破了700万人次,创纪录的。尤其是大陆赴台人员光是观光就有198万人次,加上其他参访的团组,这个数字已经很大了。两岸经贸方面,台湾在大陆投资了9万多个项目,有上千亿美金的额度。加上现在在大陆从事台资企业工商管理的常住台胞人口有几十万人。这样一种交流形势,就要求有一个很便利的、为两岸交流提供服务配套的机构。所以两会互设办事处,我认为是两岸关系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应有的一个议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求也呼唤实现这样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我还是很有信心,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因为两岸关系目前发展的非常平稳,而且稳中有进。过去说“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其实“经”中也有“政”,经济和政治、难和易不能绝然分开,只是从总体上有一个过渡、有一个顺序。

  两岸难题将来会改变

  记者:两岸交流已经在深水区尝试。您刚才也谈了过去两会商谈取得的很多成果、很多经验、很多启示。您觉得走到今天,两会商谈对于推动两岸关系还有什么经验值得未来借鉴的?还有什么启示,对未来开展工作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另外,您觉得还有哪些先易后难、想要推展的事情,包括政治、军事领域方面的?

  王在希:两会商谈20年过来了,我觉得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思路和脉络,以后也会是这样。总是要把一些容易达成协议的问题先解决了,把一些比较棘手的、难一点的问题往后放一放。

  两会20年来起起伏伏,也很曲折,我认为要是讲经验、体会或者感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同存异。因为海峡两岸经历了60多年来的分离状态,历史造成了两岸不仅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同。所以说两会要谈判,要达成协议,除了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遵循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两会第一次商谈时提出来的16字方针,就是“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两会的商谈,如果大家不能搁置一些争议,不能求大同存小异,很多问题就会走不动。

  所以,一个就是把建立互信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第二个,在商谈过程中大家要搁置一些暂时可以搁置的争议,我们求大同,两岸才能比较容易达成协议。还有一个,协议应该是双赢的、互利的,应该对两岸同胞都有好处的。如果光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没有利,这个协议就很难达成了。把握住这么几条,我觉得两会继续商谈就比较容易找到共识,最后也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当然,两会商谈也是任重道远。尽管现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总体形势也非常好,但是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也并不是很轻易就能破解的。尤其是将来真正要商谈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到最后在统一之前两岸能够签署一个“和平协议”,共同来反对“台独”分裂图谋,共同来承担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这样一个义务,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是我有信心,我对未来的前景看好,从目前两岸交流合作发展的速度和进程来看,有很多事情将来是会改变的。

  毛泽东画像也被台湾接受了

  王在希:我这次率领大陆新闻交流团到台湾去访问,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讲,过去在“两蒋”年代,毛泽东的画像在台湾是不允许出现的,现在因为两岸货币可以兑换使用了,人民币上面有毛泽东的画像,台湾同胞拿到手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慢慢他们都接受了,过去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也是过去一种敌对状态造成的。

  记者:以前在台湾拿着毛泽东画像,可能也算是一个挺大的政治问题。

  王在希:是。所以,我觉得两岸同胞只要多交流、多来往、多沟通,这种误解、疑虑、甚至恐惧慢慢地都会化解,彼此建立的信任、感情、共识慢慢地会累积。

  前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中共“十八大”前提出了“三心”,对最后实现统一我们要有决心,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要有信心,对解决两岸政治难题还要有耐心。我觉得这三句话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大陆同胞在经历了几十年两岸关系曲折进程之后,大家对未来前景的自信、对国家统一的自信、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自信。

  所以,我想通过两岸交流,尤其是经贸合作,两岸同胞将来慢慢地、逐渐地会感觉到,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想离开谁。现在用一个学术界的新名词叫最后“融合”,其实最后融合到一起了,自然就统一了,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最后追求统一是我们民族非常特殊的价值观,过去几千年的时间也证明了我们中华儿女崇尚统一,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大家一定会走到一起。历史上分分合合也是常有的,中国有过分离,但是最终统一是一种常态。

  所以我想,在21世纪,随着两岸经济的现代化,随着两岸民主法制不断地完善,随着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的伟大复兴,最后两岸走到一起,实现统一,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记者:谢谢王会长。

  王在希:也谢谢你来采访。(中国台湾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报道  记者何端端、穆亮龙)

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左)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发 穆亮龙 摄)

[责任编辑:李丹]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