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特别推荐  > 正文

刘伯温第21世孙存失传蕉叶琴图纸 欲复制古琴(图)

2014-10-14 17:53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王玉鹏(左)与刘育诚

  白云观刘氏古琴

  【核心提示】

  昨天,历经千里,明朝国师刘伯温第21世孙刘育诚,终于找到了扬州唐人坊的青年斫琴师王玉鹏。他带着失传的刘伯温蕉叶琴图纸,欲复制一张古琴,端放在故乡浙江青田刘伯温纪念馆里。王玉鹏告诉记者,他将用距今已经2000多年的汉代杉木制作这张蕉叶古琴,其声音苍古,更赋予其历史感。此外,刘育诚特地委托本报,帮助其寻找刘伯温后代刘世延一支在扬州、南京的子孙,因为这段家谱目前还是空白。

  1

  一路寻找

  刘伯温后裔来扬欲制古琴

  史料称,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不但琴艺出众,还会斫琴。从琴身到琴弦,斫琴的技艺结合了中国文化中最精辟的智慧,从《高山流水》到《十面埋伏》,简单的七弦弹奏中,演绎出了多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600年后,这把蕉叶古琴究竟下落何处?当得知其藏在北京白云观时,76岁的老人刘育诚以其质朴真诚的态度和对先人无限崇拜的精神,感动了白云观道主,终于看到了一眼。老人当时就默默地发誓,一定要复制一张一模一样的蕉叶古琴,放在刘伯温纪念馆里,让故乡人民感受到这位先祖的古音。“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这张琴,常常一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它。”

  如今浙江绝少有做古琴的,老人一路找到了古琴之乡扬州。当看到本报报道的“扬州制成史上首张金丝楠木古琴”的消息时,老人就怀揣着白云观那张古琴照片,找到了扬州。

  老人说:该琴呈黑色,有光泽,树脂漆,状极古朴。琴的内侧暗红色,上有毛笔书写的12个字“大元至元五年,青田伯温氏置”。据了解,这张琴较小,方便携带,刘伯温外出时,让书僮背上,到了某处,取下即可弹琴。

  2

  预计一年

  将用2000多年汉代杉木制作

  “这可是宝贝呀!老杉木至少已有2000年,是做琴的最好材料!这张蕉叶古琴就用这段古杉木制作。”昨天,在唐人坊木材加工厂里,记者见到了这堆古杉木。刘育诚小心翼翼地锯开了细木梢,当细碎木屑落下时,呈现出金丝楠木般的暗黄色。接着他又拿起小木块,用鼻子凑上去使劲嗅,木头散发出好闻的香味。

  “经过多年风化,它的树脂已经脱净,是我至今见到的最好的做琴材料。”青年斫琴师王玉鹏说,杉木具备木香味明显、不易变形的优点,是做琴的上选原料。

  王玉鹏告诉记者,经过林业大学教授和工厂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终于解决了古阴沉木烘干问题,使得古杉木木质纤维没有干死,依然富有弹性。为校准音律,他经过上百次试验,发明了无误差式试音工具,大大提高了声音精度和匀度,此次复制这些绝活都将用上。

  不过,他认为难度还是不小,蕉叶琴本身就是所有古琴类型中最难做的。“蕉叶式”,琴体造型形似蕉叶,相传为刘伯温所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 刘氏蕉叶古琴琴板都要叶子卷边,做成蕉叶叶脉、叶茎形状,由于琴边不规则,所以声音很难控制,特别是中间腔体厚度,所以要复制出这张无价之宝的古琴,还是有不少挑战的。

  王玉鹏表示,全部复制成功可能需要一年时间。

  3

  还有任务

  来扬州寻找另一支刘氏后人

  刘育诚老人来到扬州除了制琴,还有寻找刘氏在扬州后人的任务。他说,刘伯温第11世孙刘世延,行信一、诚意伯、妣滕氏、妾王氏、妾李氏、妾宋氏,刘世延的后人在从南京逃离后,应该有一部分分散在扬州。希望扬州的刘氏后人如果有线索,可与本报96496联系。本报将把消息转达刘育诚老人,他正在整理族谱,以厘清子孙脉络。

  记者 姜涛

  新闻附件

  部分刘氏家谱

  刘育诚向记者讲述了刘氏家谱,刘伯温也叫刘基,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1.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

  2. 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3. 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做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4. 刘集,受父亲影响,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5.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6.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7.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8.刘基

  9.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10.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责任编辑:普燕]

相关阅读: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