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资料  >  台湾历史大事记  > 正文

台湾原住民历史大事纪年表(18C)

2006-08-21 13:22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字号:     转发 打印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笨港(今北港)十寨居民合资建筑天妃庙,后因笨港溪改道,北港及新港居民都在争妈祖庙的正统。

  1701年(康熙四十年) 福、客移民入垦台中大甲地区,尔后汉人与原住民道卡斯族争食田园,常生各种冲突。

  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 漳州人向大肚溪附近的平埔族购买田地,拓垦大肚庄(今台中大肚乡)。

  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 台湾、诸罗县民招徕福建汀州人入垦罗汉内、外门(今高雄县),此为全台客家人较早垦居之地。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诸罗知县诸罗木栅城(今嘉义)。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泉州开垦集团陈赖章垦号入垦大佳腊地方(今之台北市及部分台北县区域),台北盆地之垦拓事业于焉兴起。

  1711年(康熙五十年) 清廷重申严厉禁止客家人无照偷渡来台。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辽左金人周元文完成《重修台湾府志》。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 清廷聘耶稣会传教士来台测量并绘制西岸地图。周锺瑄上任诸罗县令,对彰、嘉地区之开拓建设贡献颇多。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诸罗县令周锺瑄建诸罗、打猫、哆啰嘓、大武垄四社的平埔族人学校,以教化原住民。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岸里社原住民阿莫等入垦猫雾栜一带平原之地(今台中县、市地区),为台中平原开发之发轫。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福建人陈梦林应周钟瑄之聘,完成《诸罗县志》之汇编?《诸罗县志》为台湾现今所有方志中,最重要之一本。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半线施世榜筑八堡圳(今彰化县内),此圳为清领时期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巡道梁文瑄于今台南建海东书院,为全台规模最宏伟的书院。台湾府学贡生陈文达完成《凤山县志》及《台湾府志》之编纂。

  1721年(康熙六十年) 朱一贵于罗汉门(今高雄县内门乡)反清起事,失败被捕处死。由朱一贵事件蕴酿出台湾南部福客械斗,规模庞大,为台湾史上首次福客械斗事件。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清廷平阿里山、水沙连各原住民抗暴。清廷立石画界,不准汉人擅越界限到原住民地区开垦,以杜绝汉人与原住民冲突、纠纷的发生,但效果不彰。

  1723年(雍正元年) 清廷于台湾增设彰化县及淡水厅,并改建诸罗县木栅为土城,为台湾第一座土制城楼。

  1724年(雍正二年) 清廷重修颓圮荒废的淡水红毛城,使得此座城堡之古老风貌能够保存至今。福建漳浦人蓝鼎元完成《平台纪略》,对清廷之治台政策,颇多建言。

  1725年(雍正三年) 清廷下令禁止砍伐樟树,以防止汉人因入山采伐樟树,侵入原住民聚落而引起流血冲突。(注︰樟树、蔗糖、茶树为清代台湾之宝)

  1727年(雍正五年) 清廷增设澎湖厅,加强对澎湖之治理。

  1728年(雍正六年) 台汉御史夏之芳辑台地科举优良文章汇编《海天玉尺》,为当代读书人应考写作的优良范本。

  1729年(雍正七年) 粤人廖简岳进入拳山堡(今台北公馆至新店一带)拓垦。

  1730年(雍正八年) 福建人陈伦炯参考前人描述并亲自实地考查而撰写《海国闻见录》,为一本图志丰富的史地书籍,并首度提到“平埔”族。

  1731年(雍正九年) 道卡斯族大甲西社联合朴仔篱社等八社反清,事件经七个月始讨平,事后清廷改大甲西社为德化社。

  1732年(雍正十年) 清廷规定凡有田产且循规蹈矩者,准携眷来台。

  1734年(雍正十二年) 清廷谕令台湾文武官员,年满四十且无子嗣者,可携眷来台。安溪人进辟拳山堡驱赶客家人,在今台北公馆建立公馆庄。

  1735年(雍正十三年) 彰化眉加腊社原住民的反抗事件层出不穷,北路副将靳光瀚在次年领兵镇压。

  1736年(乾隆元年) 四川周于仁与湖广的胡格共同编撰《澎湖志略》,内容包罗万象,凡有关的地图、宫庙、文物风俗、诗赋等,皆有详尽叙述。

  1737年(乾隆二年) 清廷严禁汉人擅娶原住民妇女,以防汉人藉通婚之便利,侵犯原住民土地。

  1738年(乾隆三年)艋舺(今万华)泉州人创建龙山寺,全部工程于乾隆五年完成,遂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1739年(乾隆四年) 泉州人林耳顺入中港社(今苗栗竹南)拓垦。

  1740年(乾隆五年) 漳州人郭锡塯开凿塯公圳(今台北地区),至今公圳仍在,只是被埋在新生南路地下。

  1741年 (乾隆六年) 刘良璧完成《台湾府志》之重修。

  1743年 (乾隆八年) 泉州人张启祥开辟淡水厅木栅庄。

  1744年 (乾隆九年) 因受汉人开垦威胁,平埔族之西拉雅族大武垄社自焦吧哖(今玉井)地方,迁移至荖浓溪及楠梓仙溪流域(今高雄县境内)。

  1745年 (乾隆十年) 清廷诏准台湾移民携眷入台。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台湾汉御史范咸完成《续修台湾府志》。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客家人入垦猫里(今苗栗),客家人开始进入东势角(台中东势)开垦,与原住民发生流血冲突。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清廷再度停发准许携眷来台执照。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晋江吴洛拓垦台中盆地;福建人林成祖开辟摆接一带(今台北县新庄市)。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台湾各厅县立“番界”一石于原住民部落边界,禁止汉人出入。漳州移民于芝山岩(今台北士林)建立惠济宫。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林成祖凿大安圳,灌溉今台北县土城、中和、板桥一带田地?福佬人赖基郎等开垦大姑陷(今桃园大溪)。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诸罗人王克捷中进士,为史上首位登第的台湾人。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清廷令管辖所及的平埔族人学习汉俗、改用汉姓。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 福佬人林天生拓殖淡水厅石壁湖(今台北县中和市)。

  1764年 (乾隆二十九年) 余文仪、王瑛曾分别完成刊行《台湾府志》、《凤山县志》。

  1767年 (乾隆三十二年) 澎湖通判胡建伟完成《澎湖纪略》十二卷,对于澎湖史料的保存功不可没。

  1768年 (乾隆三十三年) 淡水林汉生入垦蛤仔难(今宜兰)遇害,此后十余年,无人敢入蛤仔难。

  1770年 (乾隆三十五年) 泉州人入垦柑园地(今台北县树林镇),北部地区福客移民争地冲突就此揭开序幕。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匈牙利人莫利斯?贝尼奥斯基抵台湾东北海岸,返欧后,将他写的旅台见闻游记介绍给西方人,并于伦敦结集出版。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永安大圳(今台北板桥一带)及大坪林圳(今台北新店一带)分别完工。

  1773年 (乾隆三十八年) 朱景英出版《海东札记》。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客家移民开辟淡水厅树纪埔(今新竹竹东)。

  1776年 (乾隆四十一年) 淡水厅芝兰堡(今台北士林)农民与凯达格兰平埔族人合作开凿水砚头圳,便利周围的农田灌溉。

  1777年 (乾隆四十二年) 福客移民争淡水厅海山堡柑园地一带(今台北县树林镇内),客家人失败,流亡到竹堑。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漳州人林应寅(板桥林本源家始祖),定居淡水的新庄。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泉州人移垦彰化水沙连堡集集(今南投县境内)一带。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福佬人与凯达格兰秀朗社人订约,开垦拳山堡,并拓殖深坑。

  1783年 (乾隆四十八年) 漳州人严烟渡台传天地会,林爽文等人相继入会。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鹿仔港(今鹿港)正式开港,与福建莆田蚶江对渡,一时官商云集,成为中部重镇。

  1786年 (乾隆五十一年) 林爽文打天地会名号,反清起事,呼应者众,前后历时十四个月之久,而后被清廷弭平。鹿港富贾合资完成龙山寺之兴建,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诸罗县民因助清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清廷正式将诸罗改名嘉义。漳州人吴沙开辟三貂岭,为吴沙移垦蛤仔难计划的序曲。

  1792年 (乾隆五十七年) 清廷开八里坌,与福建五虎门对渡。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天地会余党陈周全等人再度起事攻陷鹿港,破彰化城,于田中央庄(今溪湖镇田中里)遭伏击而溃败被捕。

  1796年 嘉庆元年) 漳州人吴沙率众进垦蛤仔难(今宜兰),受原住民平埔族人阻挠攻击,但也为汉人在蛤仔难之拓垦奠立基石。

  1797年 嘉庆二年) 吴沙在乌石港建造土围垦荒,建立第一个据点头围(即头城)。

  1798年 嘉庆三年) 吴沙病逝,其侄吴化克绍其裘,继续开垦二围、三围、汤围等地。

[责任编辑:system]

涉台常识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