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1 14:35 来源:原住民基本资料库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1800年(嘉庆五年) 海盗蔡牵首次进犯鹿耳门,事败逃离。
1804年(嘉庆九年) 中部(彰化)平埔族人潘贤文因犯罪被清廷通缉,率众一千多人流亡到蛤仔难,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一件。
1805年(嘉庆十年) 蔡牵于沪尾自立为王,以“光明”为号,并攻击竹堑、凤山、东港。
1806年(嘉庆十一年) 王得禄围剿海盗蔡牵于鹿耳门外海,从此蔡牵不敢再进犯台湾
彰化漳泉械斗,中部乱事长达数月。
1807年(嘉庆十二年) 王得禄破海盗朱濆于大鸡笼港内,朱濆仓惶而逃。
1809年(嘉庆十四年) 中、北部漳泉械斗,居民死伤甚多。
1810年(嘉庆十五年) 清廷将蛤仔难纳入版图,改称“噶玛兰”。
1813年(嘉庆十八年) 台湾知府杨廷理著《开台湾后山噶玛兰说略》,提议开垦台湾后山。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 郭百年入垦水沙连,滥杀原住民,被撤消开垦执照,清廷并于次年在集集、乌溪立石碑,禁止汉人出入。
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 淡水厅儒学建于竹堑(今新竹)。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 海盗卢天赐进犯沪尾(今淡水),当地驻兵起而抵抗。
1822年(道光二年) 台江(今台南市区赤崁楼附近)连日因狂风暴雨导致泥沙淤积,河川遂成平地,港口外移至鹿耳门。
1823年(道光三年) 中部道卡斯、猫雾栜等五族因汉人入垦,恣意霸占其生存空间,而流亡至埔里盆地,这是台湾史上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二件。竹堑郑用锡进士及第,为开台后首位进士。
1825年(道光五年) 樟脑渐成为西方人觊觎的重要军工物资,清朝在艋舺建工厂,兼办樟脑业务。
1826年(道光六年) 清廷开乌石港为噶玛兰厅正式的港口,与大陆对渡。
1828年(道光八年) 淡水吴全众二千八百余人入垦今花莲寿丰一带,建吴全城。陈集成公司开垦大科崁(今桃园大溪)?
1829年(道光九年) 高雄、屏东地区的西拉雅族人,越山流亡台东,在花东纵谷建大庄(今花莲东里)等部落,此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三件。
1830年(道光十年) 陈国瑛等人完成《台湾采访册》;澎湖通判蒋铸完成《澎湖续编》,周玺完成《彰化县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 陈淑均、李廷璧分别完成《噶玛兰厅志》初稿及《彰化县志》初稿共十二卷。
1833年(道光十三年) 淡水、新竹、桃园一带漳泉械斗、福客各庄互相残杀,祸延数年。
1834年(道光十四年) 福客两籍人集资组成“金广福”垦号,以北埔为中心,从事开垦。
1836年(道光十六年) 美国传教士戴维斯著《中国总志》,书中肯定台湾优越之通商地位。
1837年(道光十七年) 噶玛兰通判柯培元著《噶玛兰志略》。
1838年(道光十八年) 凤山知县曹谨完成“曹公圳”,引水灌溉,并于(道光二十一年完成扩建工程,称“曹公新圳”,以补旧圳之不足。
1840年(道光二十年) 福佬人由三峡进入福德坑地开垦。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中英鸦片战争,英军船舰进犯台湾西部沿岸。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台湾兵备道徐宗干订《全台绅民公约》六条,以禁绝英国鸦片的输入。
1851年咸丰元年) 郑尚入垦卑南(今台东),为汉人入垦台东之始。
1852年咸丰二年) 陈淑均完成《噶玛兰厅志》之汇编。
1853年咸丰三年) 艋舺顶下郊拚,福建同安人败走大稻埕,遂成大稻埕地方建治之生力军。平埔族人噶玛兰族之加礼宛等六社人,因汉人入侵家园无以维生,而举族迁往花莲美仑溪畔,建立加礼宛六社,此为平埔族四大迁徙之第四件。
1855年咸丰五年) 郑尚教台东卑南族人农业耕作的方法。
1858年咸丰八年) 英人郇和遍游台湾沿海各地,整理有关台湾民族、动植物论文多篇,归后著《台湾岛视察录》。
1859年咸丰九年) 大稻埕同安人建霞海城隍庙,该庙于是成为同安人团结合作的代表。
1860年咸丰十年) 中英法北京条约中开淡水、安平为通商口岸。
1861年咸丰十一年) 菲国多明我教会传教士郭德刚到万金庄(今屏东县境内)平埔族部落传教,并建立教堂。
1862年同治元年) 天地会戴潮春起事反清,攻占彰化等地,事变长达三年之久。
1865年同治四年) 基督教长老教会马雅各布(英籍)来台传教,并于第二年创设旗后“新楼医院”(今台南市东门路),为台湾第一所现代化医院。
1866年同治五年) 英人托德引进福建安溪茶苗到淡北种植,并于艋舺设茶叶烘焙厂。英国建领事馆于打狗哨船头山上(今高雄市鼓山区),现今的高雄市史迹文物陈列馆就是该领事馆遗址。
1867年同治六年) 林豪纂《淡水厅志》。刘明灯总兵于草岭设立“虎字碑”和“雄镇蛮烟碣”
1869年同治八年) 屏东万金天主堂重新修建,对当地的平埔族文化、信仰产生巨大影响,万金天主堂之建筑至今仍完整保存。
1871年同治十年) 琉球渔民遇风暴漂流到台湾,为牡丹社原住民杀害。日人藉琉球为其藩属之名,向清廷抗议,清廷却辩称琅峤为化外之地,置之不理,日本乃决定进兵台湾。
长老教会牧师甘为霖抵达台湾南部进行传教工作。
1872年同治十一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抵淡水,藉医疗工作展开传教。从此马偕与甘为霖牧师以大甲溪为界,分据北、南两地传道,基督教长老会便于无形中成南北教派对立的局面。
1874年同治十三年) 日本正式出兵台湾,由琅峤(今恒春)登陆,双方于石门天险激战,并血洗牡丹社,史称“牡丹社事件”。清廷奉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主持台湾防务,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1875年(光绪元年) 清廷解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于厦门汕头及香港各地设“招垦局”。清廷增设台北府及淡水、宜兰、新竹等县。
1876年(光绪二年) 清廷聘请英国工程师以西法开基隆煤矿。
1877年(光绪三年) 周有基查勘红头屿(今兰屿),建议清廷将之收入版图。
1878年(光绪四年) 清廷招募福建居民至台湾后山开垦,移民人数众多。清吏陈辉煌长久以来,欺压加礼宛人,引起加礼宛人不满,即悄悄与竹窝宛社密谋反清,并于六月十九日首先攻击“七结社”,北方的清军营寨“鹊子铺”,后遭清军反击,加礼宛人战败四散逃逸,史称“加礼宛事件”。
1879年(光绪五年) 长老教会牧师马偕募捐建立马偕医馆,为台湾北部第一家现代化医院。
1881年(光绪七年) 秀姑峦溪山洪爆发,(道光九年由于躲避汉人流亡至花东纵谷之西拉雅族人,因避水患纷纷南移至今花莲富里到玉里间,面临再度迁徙之命运。
1883年(光绪九年) 淡水女学堂落成开学,招收学生皆为平埔族人。
1884年(光绪十年) 中法战争,法军进攻基隆、沪尾,死伤者众,法司令孤拔下令封锁台湾各港口。
1885年(光绪十一年) 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1887年(光绪十三年) 天主教神父何安慈到台北传教,并在芦洲及大稻埕设立天主教堂。
1888年(光绪十四年) 后山西拉雅族人反清吏之暴虐无道,杀死征税官吏雷福海严,抗暴情绪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终于引发“大庄事件”,西拉雅族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1892年(光绪十八年) 清廷于基隆设“金砂总局”,管理砂金之开采事宜,并分别在瑞芳、暖暖、顶双溪、四脚亭设支局。
1893年(光绪十九年) 台北到新竹的铁路完工,全部工程历时二年余,并于第二年开始通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台湾民主国永清元年。日明治二十八年,后山西拉雅族人不满清吏的欺压,再度谋反,烧毁玉里观音山教堂,为著名之“观音山事件”。甲午战争结束,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民主国成立,以黄虎旗为帜,推举唐景崧为大总统。日本侵占台湾,成立台湾总督府,首任总督为桦山资纪。
1896年 琅峤十八社首领潘文杰捐款,协助恒春日语传习设立分校,校址则在排湾族猪束社内(今满州里德村)。泰雅族大湖群(今泰安乡)不愿受日政府管理而反抗。
1897年 日治时代第三任台湾总督乃木希典以招抚原住民为其治理重点,从原住民教育着手举行“蕃政”会议。
1898年 日人分别于台南和台北设本派本愿寺学校和大谷派本愿寺学校,这是佛教学校首次在台湾设立。日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上任,提出三项高压统治,必要时可以金钱和名利收买台湾人心。英国人必麒麟所写之《Pioneering in Formose》于英付梓,该书为必麒麟于1864年到1870年间之旅台见闻游记,对于台湾原住民的着墨颇多。
1899年 总督府维持樟脑质量和防止汉人原住民冲突,宣布樟脑专卖,同时设立樟脑局。日政府废止“日语传习所”,以令第二十七号订定“蕃人子弟”进入公学校之规定。
[责任编辑: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