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两岸关系大事记
9月
3日,陈水扁在中南美的“邦交”小国贝里斯访问时首度明确宣称,“‘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有关‘国号’最好、最贴近、最真实的简称就是‘台湾’”,台“行政院长”游锡堃日前喊出的“Taiwan,ROC”并不是好的简称,特别是将Taiwan与ROC之间加上逗点,更是不知所云、与事实不符等等,而参加奥运会时也应将“Chinese Taipei”简称为“台湾队”。
5日,台联党“立委”候选人黄适卓举行“‘正名’,从生活出发”记者会时宣称,陈水扁在海外强调“‘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固然令人欣喜,但“正名、改国号”的难度太高,从街道“正名”开始成效会更好。黄并呼吁台北市政府将所有带有“中国标记”命名的街道名称,如中山路、广州街等全面撤除、改名。
6日,陈水扁在接见2位奥运金牌得主时,首度在正式场合中使用“台湾队”的称呼取代“中华队”,并鼓吹以后应将参与奥运等的各项运动代表队由“中华台北队”正名为“台湾代表队”。高雄市长谢长廷则宣称,“中华台北”既非“国名”、亦非地名,2009年将于高雄市举办的第八届“世界运动会”,将以“台湾队”取代“中华队”。
同日,台“新闻局长”林佳龙宣称,未来“国号”英文简称将统一定调为Taiwan或Republic of China(Taiwan)。在“邦交国”优先使用Republic of China(Taiwan);在非“邦交国”或参与国际组织则直接使用Taiwan,未来不再使用“ROC”的简称。
同日,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表示,为避免战争,两岸必须超越族群主义的对立,朝野政党应该接受如同“一个大欧洲国”的广义“一个中国”路线,两岸各自维持现状、主权独立,超越对立与相互否定状态,他认为这可能是“解决两岸问题最理性的可能”。
7日,台“行政院”确定,未来“行政院”将由现行的37个“部会”改为17个“部会”及5个独立机关,包括裁并“陆委会”,改设“大陆办公室”或“大陆事务处”、“大陆政策处”,其掌管业务改由“行政院”本部直接管辖。
11日,“南社”等“台独”组织提出所谓“脱离中国殖民教育,建构台湾本体教育”的声明,鼓吹“本国史就是台湾史;本国文学就是台湾文学、本国地理就是台湾地理,台湾母语应列为国语”等“台独”言论。
12日,“台独联盟”召开年度“世界中央委员”会议,宣称“为建立台湾为正常‘国家’,必须制定一部新‘宪法’;‘正名’与‘制宪’是一体两面,国内外均应名正言顺使用‘台湾’这个‘国号’”。
15日,陈水扁在对国际媒体的视讯会议中宣称,“台湾就是台湾,台湾不能也不会去争所谓的中国代表权,将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
同日,李登辉宣称,“‘中华民国’已不存在”,台湾的“国号”是“台湾国”;大家应该继续推动“公投制宪正名”,2008年依照“新宪法”选出“台湾总统”。
16日,台联党公布“两岸政策万言书”,主张落实“暂缓开放,积极管理”两岸财经政策,控管两岸文教交流,反对增设台商子弟学校,并将军事上的“有效吓阻、防卫固守”改为“有效吓阻、积极防御”。
17日,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凯泽因涉嫌对台泄密事件被捕,凯泽被指和台湾一位驻美女情报员往来密切,曾经多次提供讯息。
18日,“立法院长”王金平表示,在“国家定位”与两岸政策上,他仍主张定位在“两岸两区”,两岸应先创造双方可接受的模糊空间,以“两岸两区”寻求和解。
19日,今日发表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党肩负的神圣使命。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4日,台“行政院长”游锡堃声称,为落实台湾主体性,他将要求“外交部”、相关单位在公文中,将“对岸”称呼为“中国”,而中国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政策会副执行长兼大陆部主任张荣恭对此表示,这种说法是落实“一边一国”以及“去中国化”。
25日,台“行政院长”游锡堃称,要维持台湾安全,就要像过去冷战时期的恐怖平衡一样,“你有能力毁灭我,台湾也有能力毁灭你,你打我100颗飞弹,我至少也要打你50颗反击,你打我台北和高雄,我打你上海,只要有反制能力,台湾就安全了。”
30日,美国务卿鲍威尔在回答媒体询问时指出,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不能只顾及台湾人民,而是“两岸人民”都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