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7 13:47
来源:中国网
字号:小 中 大
转发
打印
中国网12月12日讯 2012年,国民党当局在民进党的强势挑战下凭借两岸政策优势再次夺得执政权,为马英九寻求历史定位提供了绝佳时机;但受到岛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马当局执政绩效不彰、执政压力增大。民进党基本盘稳固,进入苏贞昌弱党主席时代,延续派系共治特点以及“苏蔡相争”的权斗主线;党内务实派与保守派围绕两岸路线转型不断交锋,路线调整暂时受挫。
一、国民党稳住政权,“九二共识”成为胜选关键
(一)国民党赢得“总统”与“立委”选举。一是马英九成功连任,得票超过预期。“大选”前,马英九因背负沉重执政包袱,又面临同属泛蓝阵营的宋楚瑜分裂参选,其民调支持度与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不相上下,外界普遍预期,纵然马成功连任,胜出幅度将会在10万票以内。然而,马最终以51.6%的得票率、近80万票的显著优势顺利当选第13届台湾地区领导人,跌破外界眼镜的同时,为第二任期施政打下厚实的民意基础。二是国民党维持“立法院”相对优势。岛内第八届“立委”选举首次采取与“大选”合并举行的方式,由于马英九光环不再,国民党受到执政不佳影响,“立委”选举也处于守势,选前评估最坏情形可能难以过半。然而,国民党最终在113席“立委”中取得64席,保住“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地位,维持了国民党全面执政的态势。
(二)“九二共识”成为“大选”胜出关键因素。国民党成功稳住政权的因素很多,包括两岸优势、选战策略、弃保效应等等,但最为关键的莫过于选战最后关头“九二共识”的不断发酵。由于“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发展最有力的保障,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两岸政治互信,就没有台海稳定与和平,当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可能上台而又不接受“九二共识”、提不出让两岸民众放心的两岸政策之际,许多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选民忧虑两岸关系重回陈水扁执政时的“高度对峙”,包括曾支持民进党的本土企业家在内的工商界代表一面倒为“九二共识”背书,最终促使大量中间选民、经济选民不愿把票投给蔡英文,也在客观上促成国民党稳住政权。
二、马英九试图寻求历史定位,但施政不佳、执政压力增大,党内“诸侯”暗中卡位
(一)马欲寻求历史定位。一是时机绝佳。客观上,在2014年县市长选举之前,马当局有两年没有大型选举的施政空窗期。而且,马个人也没有连任的压力,国民党又是全面执政,马完全可以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寻求个人的历史定位。二是马追寻的历史定位仍受到台湾主体意识限制。马连任当天即表达未来4年有“历史评价”的压力,表明其追寻历史定位的主观愿望。舆论认为,马追求的历史定位涵盖广泛,包括两岸、“内政”、党务改革等各方面。从马“5 20”就职演说可窥见,“内政”优先于两岸。但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的日益深入,岛内经济发展与两岸开放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只有两岸关系进一步突破才能为岛内经济注入更多的活水,也才能为马推动党务改革奠定民意基础。然而,受限于台湾主体意识,马未能在两岸关系上展现魄力,也就难以突破岛内政经格局。
(二)施政频频受挫,执政压力增大。马连任后即组成以陈冲为首的“财经内阁”,并针对多项延宕已久的政策展现出革新除弊的决心。然而,一系列改革措施非但未能获得舆论支持,反而导致不同群体不满。上半年是“美牛闯关”、“证所税”及“油电双涨”等民生议题,引发普通民众对改革的失望,下半年则是“劳保危机”、“退休军公教年终慰问金削减”、“9A立委”、“国民年金检讨”等福利议题,掀起一波砍福利风潮,引发深蓝群体对改革的不满。此外,还有马英九爱将、“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涉贪重创马英九清廉招牌等事件,导致民怨不断汇聚,马当局的支持度、信任度双双跌落至不到两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执政大环境不佳、政策宣导不足。马执政后便遭遇全球经济危机,连任后经济危机的阴影并未散去。受益于两岸和平红利,岛内经济各方面的表现已经算是不错,但马当局宣导不足,在民进党的恶意渲染之下,丧失议题主导权,在舆论交锋中处于被动。二是政策推行急躁粗糙、党政沟通不足。以“证所税”及“油电双涨”为代表,虽然马当局改革立意良善,但对改革阻力考虑不周、对改革方式选择不当,尤其决策出台过程缺乏沟通,以至于“行政院”内部意见分歧、“立法院”不支持“行政院”决策,最后铩羽而归。三是忽视支持群体利益,伤到基本盘。以下半年的砍福利风潮为例,由于马当局自陷于台湾主体意识,在劳保、农保、军公教保都因结构性困境遭遇亏损濒临破产之际,只会主动削减军公教年终慰问金,引发向来是国民党铁票的深蓝群体强烈反弹,以至于同属泛蓝的新党看到机会,大动作宣布脱离蓝军。
(三)党内“诸侯”暗中卡位。一方面,中生代集体焦虑。面对马当局执政不佳的政治包袱,以台北市长郝龙斌、新北市长朱立伦等为代表的国民党中生代产生集体焦虑,包括国民党能否在2014年县市长选举乃至2016年“大选”延续执政,党内对于未来接班人选能否公平分配选举资源等。在此背景下,党内不断出现“建言”声浪,包括吴伯雄提出“小圈圈说”批马用人同质性太高,连胜文提出“丐帮论”调侃经济不振,以及蓝营地方县市首长故意与党中央步调不一致以保持独立性等等。同时,关于下届台北市长、新北市长人选的各种猜测也不断出现。另一方面,马全面集权、避免跛脚。为更好地贯彻改革意志,也为避免提前陷入跛脚状态,马进行人事调整巩固权力。深受马信任的金溥聪出任驻美代表,其他团队核心人物也步入关键岗位,包括王郁琦任“陆委会主委”、袁健生任“国安会秘书长”、林中森出任海基会董事长等。同时,严肃党纪以维护权威,包括通过国民党“立院党团”护航“行政院”决策的原则及跑票处罚规则,强调党员对外发言纪律等。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