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2005年两岸关系大事记

2006-02-08 10:56:00
来源:中国网
字号

  5月

  3日,陈水扁在吉里巴斯与随行记者茶叙时声称,他有“三个坚持”从来没有改变过,即民主改革理想的坚持不变、台湾优先和主体意识的坚持不变、让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完整伟大进步而又美丽的“国家”坚持,也绝对不改变。

  4日,宋楚瑜在参访大陆行前记者会中强调,亲民党坚决反对“台独”、坚持“宪法一中”与“九二共识”、两岸和平的“三坚持”不变,“九二共识是两岸面对面谈判的契机”。

  5日,继“中华民国护照”封面加注台湾的英文名称“TAIWAN”后,即将换发的新式居民身份证也加注“TAIWAN”字样,图案设计更舍弃传统的“国家”象征梅花,改以台湾岛地形为基调。岛内舆论指出,这为台湾“正名”的意味浓厚。

  8日,陈水扁接受台“三立”电视台专访时称“九二共识”“根本不存在”,如果找不到这四个字,以后就不要再讲了;大陆开放台湾15项农产品进口零关税,问题没那么简单,弄不好台湾农民可能变成农奴。

  同日,“行政院”高层透露,谢长廷将在近期内重启“国营”事业与“外馆正名计划”,并依可行性、难易程度分阶段推动。依各“部会”所提的计划,12项“正名方案”中约9成已送请“行政院”审查,希望于明年底前推动完成。

  11日,陈水扁接受德国《南德日报》专访时称,“海峡两岸都是主权独立国家,不但分立、分治,而且互不隶属”。

  12日,胡总书记与宋楚瑜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共同发表《会谈公报》,就促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速恢复两岸平等谈判;坚持反对“台独”,共谋台海和平;推动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促进建立两岸和平架构;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推动建立“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及台商服务机制等达成共识。

  17日,陈水扁称,“514任务型国代”选举结束后,将推动第二阶段“宪改”,内容包括“公民权年龄降至十八岁”、“增加原住民权益的专章”、“劳动三权入宪”,及为“国家人权委员会”的设立赋予“宪法”法源等,一定要在2008年卸任前,为台湾人民催生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

  同日,民进党中常会检讨“任务型国代”选举,与会中常委压倒性认为,这次“国代”选举民进党能胜选,是因坚守“本土路线”。吕秀莲称,“此次选举证明本土价值是民进党的主流,陈水扁向台湾交心,获得认同”。苏贞昌称,“坚守核心价值与扩大执政基础同样重要,民进党不可能原地踏步,但基础还是在本土”。

  20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宣布将于近期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

  同日,陈水扁在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时指出,在2008年任期结束后,他要大家记得他是能够守住台湾而不被中国并吞,不让台湾变成“第二个香港”的“总统”。

  同日,台“陆委会副主委”游盈隆称,要实现“开放大陆人民来台观光”,关键在“两岸应进行协商,协商方式则须由双方政府或以双方政府同意的方式进行”。

  23日,民进党“新潮流系”完成对两岸及“国家定位”的政策论述。主张“中华民国已是主权独立国家,正名制宪并不是政府应推动的目标,而只是一种公民实践”;并认为,“民进党和国民党最大区别,是民进党不主张一中,也不赞成一中各表,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国家”。

  同日,台“陆委会主委”吴钊燮称,春节包机协商模式是成功的模式,但未来协商不管以什么名义,不能只由民间团体协商,必须有“官方实质协商”。

  27日,陈水扁与党籍“立委”会谈时称,他未来要做的就是“保台湾”,台湾的主权不容被拿走,他不会让台湾变成中国的地方政府或特区,一切都将在“新台湾主体意识”的基调下进行。所谓“新台湾主体意识”就是“中华民国主权三段论”。

[责任编辑:齐晓靖]